最近,由于一则“大熊猫幼仔绳子绕颈窒息死亡”的新闻疯传网络,人们给予了笼养大熊猫格外多的关注。很多网友都在吐槽动物园的“夺命丰容”,以及动物园的饲养管理方式。也有不少网友质疑——我们平时关注、讨论的,大多都是生活在动物园里的大熊猫。那么生活在野外的大熊猫们,不是圈养、没有饲养员、更没有所谓的“夺命丰容”,它们的生活会不会要轻松容易一些呢?答案是否定的。
疫情期间,卧龙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村民,两次在公路及周边地区偶遇野生大熊猫。事实上,野生大熊猫也并非都能寿终正寝,很多都会因各种疾病而早早死亡。而其中一些个体会被人们送到救助中心,这既帮助了大熊猫缓解皮肉之苦,也给了我们窥探野生大熊猫隐秘世界的窗口。
今天带大家来看几个野外大熊猫的生活困境。困难一:感染寄生虫。寄生虫,你应该对它并不陌生,毕竟你爱吃的“三文鱼”(虹鳟鱼)、牛蛙里面都可能有。
不过,一般人很难把邪恶的寄生虫和可爱的滚滚联系到一起。在被救助的野生大熊猫中,蛔虫的感染率为100%。寄生在大熊猫体内的西氏贝蛔虫蛔虫不但会吸食熊猫的营养,还会损坏内脏,甚至堵塞肠道,最终死亡。猫咪可以把阻塞肠道的毛团吐出来,但熊猫却拿肠道中的寄生虫毫无办法。而在笼养条件下,兽医和饲养员会在食物中添加左旋咪唑等驱虫药物,因此大熊猫蛔虫的感染率可以降至25%甚至更低。
蜱也是一类寄生虫,它们依附在大熊猫的身体表面,吸食大熊猫的血液,这会导致大熊猫贫血、营养不良,甚至昏迷、死亡,蜱还有可能传播其他疾病。野生大熊猫感染蜱虫的概率在20%~100%之间,甚至有些大熊猫身上被感染的蜱虫数量多达1000余个。而在笼养环境中,饲养员会帮助滚滚摘取寄生在皮肤表面的蜱。
困难二:食物匮乏。很多朋友小时候都听过《熊猫咪咪》这首歌(发行于1984年,我是不是又暴露年龄了)。
当时你可能觉得这首歌的曲调活泼、歌词浪漫,但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里面有句歌词是:“我们没有忘记你,明天的早餐在我心底”。这和大熊猫有什么关系呢?原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四川部分地区的箭竹大量开花。要知道,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开完花就死了。虽然这对竹子来说是“正常事件”,但对大熊猫来说却是灾难——竹子没了,它们的觅食范围也就缩小了。所以,《熊猫咪咪》是在呼吁人们关注大熊猫。
相比之下,生活在动物园里的大熊猫就不会出现吃不上饭、营养不良的状况了——除了竹子,饲养员还会给它们准备(真正)新鲜的春笋。除此之外,饲养员还会给滚滚准备窝头(还挺好吃的),里面混合着棒子面、大豆粉、鸡蛋、肉粉等原料,还有维生素和矿物质。另外,胖达们的食谱中当然还少不了苹果、鸭梨、香蕉、甘蔗等应季水果。
困难三:外伤+骨折。综合全年数据来看,在被救助的大熊猫中,大约有1/5存在外伤和骨折。
而到了春夏季节,有外伤和骨折的大熊猫会更多见。笼养大熊猫受伤后,会被工作人员发现并医治,野生大熊猫就没有这个条件了。3~5月是大熊猫的发情期。在这期间,这些平时喜爱独居的“滚滚”们,会相对频繁地与同类碰面(所以最近香港动物园和新加坡动物园都报道了大熊猫自然交配的事件)——雄性之间的争斗和雌雄之间的你追我赶都在所难免,因此很可能会造成一些外伤和骨折。
另外,玩耍、行动时意外地跌落、滚落、以及与天敌搏斗,也是造成大熊猫外伤、骨折甚至死亡的可能原因。
困难四:消化系统疾病。在被救助后却不幸死亡的大熊猫中,肠胃炎和肠胃出血占到了超过1/3的比例,这与它们的食物不无关系。
大熊猫的祖先大约在300万年前才于其他熊类的祖先分道扬镳,虽然以竹子为主要食物,但大熊猫的消化器官和消化酶却仍然保留着食肉动物的特点,例如消化道短(和食草动物相比)、细菌和消化酶的消化效率相对较低。一般说来,更长的消化道,有利于纤维素等长链分子的分解和吸收。尽管如此,为了填饱肚子,大熊猫不得不一直吃吃吃。
但竹子这玩意儿,你也知道的,不但硬,撅折了之后还很糙,所以大熊猫们的胃肠黏膜被竹子剐伤在所难免,而后引发的消化不良、腹泻、肠胃炎等疾病,算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了。为了减少笼养大熊猫的胃肠受到机械损伤,饲养员在给它们饲喂比较粗的竹子之前,会贴心地帮它们摔打竹竿,这样可以让竹竿更好嚼、更安全,也更利于胖达们的消化和吸收。
在被救助的野生大熊猫中,除了上面几种常见的致死原因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例如呼吸系统疾病(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神经系统疾病(癫痫)、血液病(溶血性疾病、血尿、血便)、肝癌、犬瘟热等等。看来,国宝大熊猫在野外过得也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