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可以说是一年中最“花枝招展”的季节。随着国内防控形势的持续走好,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拥抱灿烂的阳光。对比去年与今年 “踏春图”的报道,可以发现今年的花期普遍提前:北京、江苏、青岛、上海等地,人们都发现了花期提前这一现象。那么,是什么“指使”各地的花赶在2020春天开始就急急忙忙“上班”的呢?要知道在花期的影响要素中,温度可谓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次花期的普遍提前,可以说是长期全球变暖下的“必然”,和短期气候影响的“必定”。
其实,植物提前“复苏”的现象并非仅限今年,也并非只在我国发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钱诚研究员及合作者基于对二十四节气的长期研究发现,1960-2008年由于受到气温季节循环的整体增暖的影响,早春到初夏阶段的全国平均气候节气显著提前6~15 天。
同样,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希燕、研究员贾根锁及合作者通过大气-陆面耦合模式的模拟发现北半球返青期每十年平均提前约4-5天。气候的加速变暖的确解释了花儿为什么这么“急”。但要论更近的因素,就要从2019年的这个暖冬说起了。
暖冬是一个平均的概念。暖冬指的是某地区整个冬季平均温度较常年偏暖,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一小段时间都会更暖和。
在这三个月里,也会有寒潮侵袭,也会有大雪纷飞,只不过相对而言温暖的时间占比更大。对中国而言,暖冬可能使北方更加暖湿,局地降雪增加,而北方异常的“温暖”,甚至很多广东人12月穿上了短袖。气候中心指出,2019/2020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为-2.25℃,较常年同期(-3.34℃)偏高1.09℃,全国气温为历史同期第五高,的确是个名副其实的暖冬!
除青藏高原大部气温偏低或接近常年同期外,我国其余大部地区冬季明显偏暖,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和上海甚至经历了“史上最暖”冬天。而更高的温度意味着更多的光照。对桃花、梅花、樱花、油菜花等春季开花植物来说,温度提高有利于增加休眠胚活性,因此冬末初春平均气温高则花期早,反之则花期晚。再加上2019年冬天偏多的降水,适宜的气候环境造就了2020年春天花期的提前爆发。
虽然暖冬促使花期提前让人赏心悦目,但开心之余我们可得警惕,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可是忧多于喜。暖冬并不只意味着温度的增加,还有越来越难以捉摸的气候变化。当天气不再按常理出牌,人们定会手忙脚乱。世界范围内的天灾或许应该成为我们最好的“警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