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继续在世界范围内造成重大损失,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全球社会和经济因此产生动荡和变化。尽管全球科学界正在奋力研究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但当前最重要的防御手段仍然是那些“传统”的公共卫生措施,例如保持个人卫生和保持距离。但是,这些应对措施绝对不是“过时”的。在疫情暴发之前,数字技术已经在中国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加强、补充和优化医疗服务。
疫情暴发后,数字健康技术也与这些“传统”的公共卫生措施结合,解决当前最紧迫的需求,包括迅速应对疫情和减轻疫情影响。
中国在疫情的不同阶段引入了一系列数字解决方案。在2月3号,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鼓励各级健康机构使用数字化手段应对疫情,并通过其与其他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中央和地方卫生机构也加大动员私营公司来扩大服务范围。
更多的公司得以参与其中,这些公司提供的服务包括构建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聚合和分析数据、以及提供虚拟和(或)人工智能驱动的医疗卫生服务等。
疫情仍在全球扩散,对中国数字医疗经验的个案研究可能会为其他国家抗击疫情提供有用参考。接触者追踪、检测和监测是将疫情遏制在可控制范围内的整体公共卫生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这些都得到了数字技术的支持。
其中公众知晓度最高且使用最为广泛的应用之一,是一款可让人们查询自己在过去两周是否与确诊病例乘坐过同一趟火车或航班,或者座位在相邻位置的线上平台。这款应用最初由独立软件开发者开发,从社交媒体和网站上抓取数据。随后,该平台得以从政府监控系统和交通运输部门,例如交通部、中国铁路总公司、民航局等获得官方数据,因此查询结果的可靠性也大幅度提升。
另外,数字技术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也值得注意。
未受感染的公众可能不太了解它,但它在卫生工作者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类工具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其协助功能使诊断更有效、更多人可以获得诊断。武汉和全国各地的医院都部署了由AI辅助的CT影像分析工具,其中一些诊疗工具可帮助放射科医生将CT读取时间减少到几秒钟。其他一些系统可将社区诊所的患者的CT影响发送给千里之外的医学专家那里进行读取和分析。
高效准备的诊断工具在暴发的最严重的几周内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减少错过发现感染者的机会,扩大诊断能力的同时又不会使医务人员不堪重负。
2020-2030年可能是数字技术重塑医疗卫生系统的十年。仅在2020年前三个月中,由于2019冠状病毒病的暴发,这一目标已在加速实现,而数字医疗领域也将继续探索为经典公共卫生措施提供最好的支持。
在中国,公私合作是许多数字化案例成功的基石,国家主管部门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数字技术提供商则在国家扶持政策和技术基础设施内引领了技术创新。通过将自身技术与公立医疗网络或通过独立的平台结合,更多技术开发商抓住了机会,展示他们满足医疗服务提供者、患者和公众的实际需求的能力。展望未来,多方面的挑战仍摆在眼前:例如技术的成熟性、可扩展性、数据的治理以及对卫生健康的影响等。
只有逐步攻克这些难题和挑战,才能以制度化方式加强公共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