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里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不断喷涌“浓烟”的“烟囱”,它们非常壮观,但许多人一辈子可能都没有看过。这样的“烟囱”被称为深海热液喷口,它们是深藏海底的热泉,近似于陆地上的天然温泉。当海水沿海底裂隙向下渗流,受岩浆热源的加热,再集中向上流动并喷发,就形成了“烟囱”一样的深海热液喷口。就像人类的烟囱一样,海底的“烟囱”也会冒出不同颜色的“烟”。
根据海底热液温度及喷出的矿物成分的不同,一般将海底热液烟囱划分为黑烟囱、白烟囱和低温喷口。海底“黑烟囱”通常位于海底正在张开的地壳板块之间,这里的火山活动频繁,海水可以被加热到300~400℃的温度。“烟囱”形如柱状圆丘,喷出的黑烟富含高浓度的硫化物。1979年,科学家在加拉帕戈斯群岛首次发现了海底“黑烟囱”。
当时,美国的阿尔文号载人深潜器正在该岛附近深度约1650~2610米的海底进行探测,突然发现数十个冒着黑色和白色烟雾的液柱喷出,蔚为壮观。在此之后,科学家们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红海也发现了许多“黑烟囱”。想观察海底“黑烟囱”可不简单,需要借助非常先进的技术手段、潜水和取样设备。利用深潜器深入海底可以实地直接观察黑烟囱,并进行相关的观测和取样,是揭开黑烟囱神秘面纱的重要法宝。
世界上仅有少数国家有能力开展海底“黑烟囱”的研究。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包括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和中国。2007年,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在2800米深的西南印度洋中脊上发现了“黑烟囱”,用租用的自主水下航行器,拍到大量正在“冒烟”的“黑烟囱”,命名为“龙旂”,即“龙之旗帜”的意思。
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2010年就实现了最大下潜深度7062.68米的目标,不仅移动灵活,还能进行近距离的摄像和取样,可称得上是国之重器,为我们揭开深海奥秘立下大功。2017年,我国科学家利用“蛟龙号”,在西北印度洋成功发现了27处海底“黑烟囱”。黑烟囱喷吐着灼热的液流,其中的硫化物和重金属,很多对人类都是有毒的,仿佛是地狱般的场景。
然而,在这个没有阳光照射、了无生机的深海中,黑烟囱却创造出一个“生命绿洲”。这里的“居民”依靠黑烟囱等海底热液口释放的地热和物质生活,被称为“黑暗生物圈”。尽管黑烟囱活动区的温度极高,但它四周是冰冷的海水,水温很快就降到生命可以承受的程度。黑烟囱喷出的大量硫化物、甲烷等化学物质,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能量,其它动物则依靠这些微生物合成的有机物为食物来源。
热液群落中生活着蠕虫、蛤类、贻贝类、蟹类、水母、藤壶等动物,以热液群落中的盲虾为例,它们身上生活着多种嗜硫细菌,细菌把剧毒硫化物转化为能量,盲虾取食身体表面的细菌,数量较少的热液鱼则以盲虾等为食。生活在加拉帕戈斯裂谷“烟囱”周围的巨型管状蠕虫,身体顶端长着鲜红色的羽毛状结构,用来给体内的细菌提供营养,展开时如同海底开满了红色的花朵,因此得到“玫瑰花园”的美称。
生机盎然的黑烟囱成为了解地球上生物群落的一扇新窗口。据统计,科学家在海底热液区新发现的物种已达10个门、500多个种属,大部分为热液环境所独有。深海热液口极端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得深海热液口微生物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在抗肿瘤、抗衰老、抗氧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成为未来宝贵的生物基因和医药资源,而硫氧化菌“吃”硫的特性,已经被应用在治理石油污染等环保领域。
除此以外,黑烟囱也能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起源。最新研究发现,至少在37.7亿年前,深海热液喷口及其周围就存在微生物活动的证据,这可能代表着地球上最早期的生命形式。也许生命起源之谜的答案,就蕴藏在“黑烟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