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抗疫日记:生死门

作者: Dr. Lee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20-04-10

纽约抗疫日记记录了Dr. Lee在疫情期间的观察和经历,揭示了医疗差错、家属沟通、医疗资源分配等问题,并探讨了生命的本质和死亡的意义。

截至北京时间4月10日早上7点,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超46万,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超160万,其中死亡病例数超9万。4月5日,我们刊登在美华人医生Dr. Lee第六篇纽约抗疫日记时,全球新冠肺炎感染者120万,死者6万余人。短短5天,全球新冠肺炎感染者已超过160万,死者超9万。对于失去亲人、朋友的人们来说,每一天,犹如一个月、一年那么长。“当躯体成灰,城市燃烧,请你记住,死亡并非终点。

“这是纽约抗疫日记的第七篇(3月28日-3月30日)。让我们跟随Dr. Lee的目光,回顾10天前的纽约。

三月二十八日

星期六To Err is Human。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倘若问美国住院病人的主要死因,第一是肿瘤,第二是心血管疾病,那么第三呢?第三是医疗差错(Medical Error)。每年由医疗差错导致的死亡人数,占住院总人数的10%左右。

医疗差错是指医疗诊治过程中,本可以避免的人为错误,常归咎于医务人员。今天在ICU的一个病人,在上呼吸机20天后终于苏醒,醒来以后的第一句话居然是:“我已经怀孕两个月了。”这是一名年轻女性,一个月前出现严重的肺炎,呼吸衰竭,在急诊就被插管上了呼吸机,后来查出新冠病毒阳性,并发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后来又出现白念珠菌血症,由于长期卧床,导致呼吸机依赖,最后进行了气管造口。

今天终于停掉了镇静剂,她找护士要来了笔和纸,写下的第一句话是,“我已经怀孕了。”

三月二十九日

星期日我每天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打电话和家属沟通病情。我的病人大部分是年迈的老人,他们被急救车拉入医院,看到的多是陌生的面孔,一番忙乱过后,他们被插管上了呼吸机,转运到病房。殊不知有些人在此生,已经失去了和亲人见面的机会。他们和儿女的再次相聚,可能只会是在医院的太平间。

病房的工作紧张枯燥,每天的电话,却充满了人性触碰。电话线的这头,是嘈杂的护士台,滴滴作响的监护仪,电话线的那头,是不安和焦急,是祈求和祷告,是声嘶力竭的哭喊,是一个个被疾病撕碎的家庭——这些原本在一个月前还圆满的家庭。

三月三十日

星期一急诊室到ICU,569步。从生到死,只需要一步。医生常被寄予希望,是迎接生命的那道光,是挡在死神面前的那堵墙。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其实医生,只不过是生、老、病、死四门的守门人。而医院,就是集大千世界为一体的地方。内布拉斯加的巴菲特癌症中心,有许多玻璃装置艺术大师戴尔·奇胡利(Dale Chihuly)的作品。金黄的巨大花瓣从大堂顶端垂下,茂密的史前蕨类悬挂在墙壁上,绿色的松树、蓝色的喇叭花在地上盛开,这些无不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万物的昂扬向上。在盐湖城的洪博培癌症中心,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医院的步道上,铺满了红色的方砖,上面刻着在此去世的患者的名字。他们不一定生长于斯,却都在此走完了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UUID: bf28ab08-7fab-488a-b60b-dbf1b32ec20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4-10_纽约抗疫日记:生死门.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