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国内疫情最为严重的城市逐步恢复正常秩序。这标志着中国新冠疫情已经进入“缓疫阶段”(mitigation stage)。那么,接下来的中国经济刺激政策应注意什么?中国社科院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表示,她担心以新基建为名,大量资金涌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让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反弹,造成二次产能过剩。
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8.3%。其中,采矿业利润同比下降21.1%;制造业同比下降42.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3.2%。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只有4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37个行业同比减少。这一系列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在3月27日公布 [1]。数字背后,是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难以忽视的影响。
受影响的不只是中国经济,还有与之密切相关的碳排放。专注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网站 CarbonBrief 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煤炭消费、煤炭转运量、焦化厂、炼油厂、主要钢铁产品产量出现大幅下滑,春节假期之后四周中国的碳排放同比下降了至少25% [2]。尽管中国当前的防控措施相比于2月已经有了明显松动,但距离经济活动完全恢复仍然有着不小的距离。这也意味着,中国碳排放同比下降的趋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国家统计局发布1-2月经济数据的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将研究推出包括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以及扩大居民消费等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以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3]。一些金融机构分析认为,中国今年的财政赤字率可能从去年的2.8%扩大至最高4%,扩大的支出将主要用于转移支付、减税、基建投资,以达到稳增长的目的 [4]。
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消费和投资中,出口和消费已因疫情严重受挫的情况下,投资再次被寄予厚望。以美元计价,今年前2个月,中国出口同比下降了17.2%,而且进出口贸易由去年同期的顺差414.5亿美元,变为了逆差70.9亿美元 [5]。尽管国内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但在国外疫情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可以预计对外出口短时间内很难恢复。
与出口类似,1-2月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同比名义大跌20.5% [6]。虽然2月中旬以来,不少地方纷纷出台促进消费的政策,包括发放消费券,但是对社会消费的积极影响有限。根据中信证券分析 [7],“中性假设下预计未来全国消费券规模349亿元,撬动乘数1.8倍,带动新增消费629亿元。与社零总规模相比微乎其微。
” 由于疫情造成的人们对人群聚集场景的抵触与担忧情绪短期内很难消除,外出消费恢复正常仍需时间 [8]。
无奈之下,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再次成为中国经济刺激方案的关键词。“疫情进入新阶段,恢复经济无论对于中央还是地方,都是很重要的一个事情,投资来拉动也是不得已。其他国家现在都减少消费,出口肯定是会受影响的,很多可能连维持都维持不住,更别说扩大出口了。
现在人们也不出去旅游、看电影、吃饭,都在家里自己做饭,消费也很难激励。所以投资拉动,这是无奈之下的必然选择。但是投资,我觉得这次提出新基建的概念还是有别于传统基建的概念。”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日前在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表示。
2018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 这一概念首次进入公众的视野。疫情发生之后,“新基建”对稳定社会经济运行的作用在中央层面被多次强调,相关概念也在近期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9]
2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新基建” 涵盖七大领域: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以及工业互联网。可以看出,新基建没有完全抛弃以铁路、公路为主的传统基建。[10]
这引发了一些关注气候变化的人士担忧,因为铁路、公路、建筑项目背后的水泥、钢铁行业都是碳排放大户。
如果地方政府继续沿袭过往经济放缓时期所采取的投资策略,中国的碳排放水平在经历因疫情影响的短暂下降之后,可能会迅速反弹,甚至超过往年的水平。一些省份已经公布的2020年重大项目名单中,交通、能源等基础设计建设项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比如,经济大省江苏安排2020年重大项目240个,年度计划投资5410亿元,其中有2212亿元用于基建项目。
山东省公布了233个重大项目,其中包括25个铁路和公路项目以及16个建筑类项目。[11]
“如果政府放松银根,刺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那么能源强度有可能上升,能源消费完全不受影响,或者甚至超额反弹都是有可能的。”卓尔德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张树伟说。[11]
令人担忧的不只是未来可能超额反弹的碳排放。现在大规模投资水泥、钢铁行业,很有可能在未来重蹈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后企业大面积亏损的覆辙。2012年8月,国内钢材市场价格处于崩盘状态,当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吴溪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进口铁矿石价格过高是钢铁行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而这一切均与2008年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实施的“4万亿”扩大投资计划有关 [12]。
在“4万亿”刺激政策之下,国内的钢铁产能急剧扩大,铁矿石进口大幅度增加,价格水涨船高,生产成本也由此被推高。当时国外大量钢材和钢坯涌入中国,冲击了中国钢材市场,最终钢铁行业在刺激政策下增产不增收,利润不断压缩甚至出现亏损——17家上市钢企在2012年年中合计亏损近10亿元。到了2015年,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面达50.5%,钢铁产能利用率不到70%。
这一年,工信部将钢铁和煤炭列入首批去产能重点行业 [13]。经过3年的去产能之后,中国的钢铁生产才在2018年重新恢复持续性增长,实现盈利 [14]。
“当年‘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后来评估发现有很多弊病:推高了房价,造成了一些污染行业的产能过剩,一些投资的环评不谨慎造成了很多后续的问题。这次的经济刺激计划,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一定要谨慎,要加强监督,环评要有所鉴别,然后分步骤分批的,不能搞一哄而上这种大水漫灌的发展方式,一定要做好这种工作,才能让经济刺激发挥正面的积极的效应。” 陈迎表示。
“当然新基建也要消耗水泥、钢铁,这是难以避免的,因为要实现5G的应用,就得有配套的基础设施,要多开新能源汽车,就得有充电桩,这部分基础设施不可避免会消耗一些钢铁、水泥,因为它是这些科技行业发展的 一个基础。但我担心以新基建为名,然后大量的资金涌向一般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让钢铁、水泥这些高碳行业反弹,最后又造成二次的产能过剩。” 她补充说。
另外,有专业人士表示,经济刺激还需注意投资规模空前的特高压项目。
国家电网董事长毛伟明此前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国电全年特高压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128亿元,可带动社会投资2235亿元 [15]。多地与特高压工程相配套的煤电项目也即将动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广东、贵州、湖南、山西、江西、上海、山东等地区明确将新建12个大型煤电项目 [16]。
中国目前已经在建的煤电项目有99.7GW,此外还有106.1GW的煤电项目处在不同的规划阶段。而根据气候金融智库“碳追踪计划”(Carbon Tracker Initiative)的分析,这些项目在使用年限期间,总计将需要1580亿美元的资本投入,而考虑到中国的电力市场已经过剩,大批上马的煤电项目不可避免会面临成为负资产的风险 [17]。
2月2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经济性预警情况》也明确指出,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有10个省市的新投运省内自用煤电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已经低于当期中长期国债利率 [18]。“我参加过一些会议,一些专家认为未来几年煤电不需要投资了,现在的产能就够用了。” 陈迎说。
根据“碳追踪计划”的分析,中国目前的风电已经比煤电便宜,而且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也将在今年下半年低于煤电成本。
仅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煤电已经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如果进一步考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此时大规模上马煤电项目,不可避免会加大中国未来的减排压力,并为未来更大的气候危机埋下祸根。“碳追踪计划”的主管 Matt Gray 认为:“中国必须抓住这次机会,通过有效的资本投资降低风险,避免投资煤电——这既在经济上不合理,也会造成环境灾难。” [17]
最近,新冠疫情叠加石油价格战引发的国际油价大跌,令石油行业利润骤降,相当一部分石油公司甚至已经入不敷出,化石能源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布伦特原油已经从疫情前的每桶60美元以上,下跌到了目前每桶不到35美元 [19]。按照咨询集团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的分析师Valentina Kretzschmar的说法:“在35美元每桶这个水平,75%的投资项目甚至不能打平资金成本。
” [20]
高盛投行分析,日产量近100万桶的油井可能已被关闭,因为现在的油价已经比运输成本还低。高盛投行大宗商品主管 Jeffrey Currie 认为,这可能“永久地改变能源行业及与之相关的地缘政治”并且“改变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讨论。” [20]
与曾经20%的丰厚的回报率相比,石油和天然气项目目前的项目回报率已骤降至6%。“现在你从油气获得的回报已经和从太阳能和风能项目获得的回报非常接近。” Kretzschmar 说,“油气行业已经失去了投资者的宠爱,在目前这种油价环境下,油气行业已经变得低回报、高风险而且高碳,不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选择。” [20]
由于政府直接或间接地驱动了超过70%的全球能源投资,国际能源署执行董事 Faith Birol 认为,“各国政府现在有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将能源投资导向更可持续的领域”,削减目前对于化石燃料消费超过1600亿美元的补贴。[21]
他呼吁:“促进清洁能源技术——例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电池和碳封存——发展、部署、整合的大规模投资应当成为各国政府刺激计划的中心,因为这能一举两得:刺激经济,同时加速向清洁能源转型。而且这对于各国实现能源基础设施转型的影响不会是暂时的——这将对我们的未来带来持久的改变。”
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此前在接受《财新》采访时也表示:“我是强烈建议,新基建项目中不再包含高碳的化石能源项目,要搞就搞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这正好是加速中国能源结构绿色化转型的机会。”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