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教育部、科技部相继发文,推出一系列破四唯落实措施,引起热议。在科技领域,美国无疑是世界领头兵,基础研究包揽大部分诺奖,应用研究把控着绝大部分的卡脖子技术。那么,美国人是如何做到破四维,实现并保持科技引领呢?我们不妨看看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
美国教育部不搞学科评估。什么双一流,双万,博士点,通通没有,却拥有大部分的世界一流大学。一个学校怎么样,一个专业怎么样,学生家长很清楚,用人单位很清楚,求职的科研人员很清楚,大学自己也很清楚,所以人不需要隔三差五兴师动众轰轰烈烈搞评估。
美国科技部不搞国家奖励。美国当然没有科技部,but you get my point,人家每年没有科技进步奖,没有国家发明奖,没有省部各种奖,却文可以搞诺贝尔,武可以卡脖子,为什么?基础研究靠自己论文说话,应用研究靠技术和市场说话,都是真枪实弹真金白银检验出来的,不是填表答辩跑关系评出来的。
美国基金委不搞人才帽子。有人也许会说,NSF也有Career Award啊,不相当于杰青么?此言差矣,Career连优青的一半都比不上,也就是一个给tenure track年轻教授的启动grant,顶多是一个加强版的青基。有Career不一定能tenure,没Career一样能Tenure,这就是差别。结果呢?美国每年从世界各地吸引着大量人才。
美国大佬们不把控资源分配。这里没有什么杰青优青俱乐部,院士拿不到钱也一样只能教书,诺奖实验室也一样关门,话语权在水准声望和track record,不在帽子。所以说,美国如何破四唯?美国政府不去管发论文,唯论文就破了。这些学术的事,让学术共同体去操心就是了。
近日,英国科学联合会(British Science Association)前任主席,伦敦大学学院(UCL)荣休教授Uta Frith发表题为Fast Lane to Slow Science的评论文章,提出学界破除数量、回归质量的极限措施,一人一年限发一篇论文。
她声称,论文快餐有害无益,缓慢科学有助进步:Fast Science is bad for scientists and bad for science. Slow Science may actually help us to make faster progress.
作为认知科学教授,Frith在学术生涯中发表了350多篇论文。
回首往事,她也为发表了一些不该发表的论文略有遗憾:There are papers that I wish I had not published because they are not sufficiently original or methodologically robust.而根据Times Higher Education报道,2016-2018三年间,发表论文数量的世界冠军是巴基斯坦数学教授Tasawar Hayat,名下论文有996篇,基本上一天一篇。
这个数据准确性有点难考证,不过这位先生的ResearchGate网页,的确列了1256篇Article。亚军可能是英国利物浦大学心血管疾病教授Gregory Lip,三年间发表了548篇论文。
Frith因此对年轻人提出建言,一个学者的声誉建立在其最好的论文之上,而弱的论文则对声誉有损,不要等待退休的时候才后悔:I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tell young researchers about this regret and make them aware that in time they might feel similarly, scientist’s reputation in the long run will be built on their best publications and lessened or even undermined by their weaker ones. Frith承认其提议有点乌托邦,但希望借此引发学界讨论。
她也建议限制科研人员项目数量。而如果她得知中国破四唯的种种举措,应该会感到高兴。限项规定已经全面实施,三高论文才能算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她的设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