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非洲猪瘟的好消息

作者: Seven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20-04-05

自2018年非瘟在中国肆虐以来,科研人员在抗击非瘟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包括研发出一种7基因缺失的减毒活疫苗和发现抗非瘟家猪品种蓝思白2号。这些成果为抗击非瘟提供了新的希望,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自2018年8月1日第一例非洲猪瘟(以下简称“非瘟”)病例在我国沈阳报道出现,非瘟已经在中国肆虐近两年。作为猪肉生产和消费量均占全球50%以上的国家,非瘟对中国养猪行业和人们肉篮子造成的影响有目共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与2018年8月相比,2019年9月中国的生猪产量减少40%,猪肉价格更是翻了一番。

但尽管如此,在全民自我隔离,新冠之外科研基本停滞的情况下,仍有两项轰动行业的防非瘟成果相继问世。

非瘟疫苗取得重要突破。非瘟病毒作为一种结构复杂的病毒,自1921年首次报道以来,尚无靠谱的商品化疫苗研发上市。国际上已研发出一些基因缺失非瘟病毒,其显示出作为减毒活疫苗的潜力,但尚不清楚它们在猪体内复制过程中是否可以转化为更具毒性的毒株。

2020年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论文,报道了一株人工缺失7个毒力蛋白基因的非洲猪瘟减毒活疫苗,动物实验证明其对家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员构建了6株不同毒力基因缺失的重组病毒,通过在SPF猪、商品猪和怀孕猪体内进行致病力、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试验,筛选出一株具有7个基因缺失的病毒(HLJ/18-7GD),符合减毒疫苗安全性标准。

研究还将HLJ/18-7GD进行传代,结果显示,该毒株在第四代猪体内仍有安全性,说明其有很好的传代稳定性,至少在实验中未出现令人担心的减毒疫苗毒力返强现象。此外该研究还证明,7基因缺失疫苗毒株可以在分离自SPF猪的原代骨髓细胞中正常生长和复制,而一头SPF猪的原代骨髓细胞可生产20000份有效剂量的疫苗,这种高效培养使疫苗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据了解,目前该7基因缺失减毒疫苗正在接受转基因安全评价,如果顺利通过一期临床实验和二期临床试验,拿到新兽药证书成功上市,必将是抗非瘟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贡献,更是广大养殖户的福音。

发现与鉴定抗非瘟家猪。非瘟作为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以近乎100%的死亡率对生猪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但在非瘟病毒的老家非洲,24种基因型的非瘟病毒可以在非洲野猪、疣猪和钝缘软蜱中安然地循环传播。

其实,在我国非瘟疫病流行期间,一些养殖者也发现自家发病的场中有一些猪顽强地活了下来,成为“无症状感染者”,其中就有一个品系明确的品种——蓝思白2号(LS-2)。该品种从大约克夏种猪选育而来。2020年3月18日,军事兽医研究所等团队在国内兽医界权威核心期刊《中国兽医学报》上发布了题为《我国蓝思白2号猪抗非洲猪瘟特性鉴定》的研究论文,对LS-2猪的非瘟抗性进行了科学鉴定。

该研究选用6头LS-2猪和6头采购自散养户的普通猪在生物安全级别3级实验室进行非瘟病毒SY18株的攻毒实验,对实验猪只死亡率、临床症状、病毒血症水平、抗体水平、免疫因子水平及组织病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LS-2猪5头健活,1头延迟死亡,普通猪在攻毒后10天内全部死亡。

此外,LS-2病毒血症水平和临床症状均比普通猪轻微,随后恢复正常;LS-2猪产生较高水平抗体,普通猪直至死亡前抗体水平仍很低;LS-2猪在攻毒前后部分免疫因子水平的变化与普通猪有显著差异。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普通家猪在濒死时脾、肺、肾等内脏器官均严重出血,肺泡内有渗出液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而LS-2猪在攻毒后28天剖检时,脾、肺、肾等结构均正常,肺泡仅呈现轻微融合、扩张。

LS-2猪非瘟抗性的发现和科学鉴定,以及进一步的扩繁推广可能为我国的生猪生产带来曙光,尤其对生物安全设施薄弱的小规模家庭猪场来说,可以全群引进进行复产。但这种抗病特性的遗传方式目前尚不清楚,抗性遗传稳定性、长期带毒排毒状态等关乎生猪生产安全的问题仍有待更充分的科学研究。

UUID: 0bb053cb-5b05-41b2-8829-c75e46a452d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0/2020-04-05_猪:“听说有抗击非洲猪瘟的好消息?”.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