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限定的美食,怎么能少了榆钱饭。从清明到谷雨时节,榆树上的“榆钱”开始飘落,形如小铜钱的样子,随风飞舞,这样的场景好像和清明祭扫的氛围挺呼应。也不知有没有人惦记着,在自己的坟冢上栽种榆树,年年自动撒钱。因为榆树被举报,苏东坡疯了吗?被关进了御史台的大牢里头还不老实,胆敢写诗讽刺大宋江山?宋神宗面前摆着宋东坡写的诗《御史台榆》,其中言道:我行汴堤上,厌见榆阴绿。千株不盈亩,斩伐同一束。
及居幽囚中,亦复见此木。蠹皮溜秋雨,病叶埋墙曲。谁言霜雪苦,生意殊未足。坐待春风至,飞英覆空屋。有人借题发挥,说苏东坡把大宋比喻成被蠹虫啃坏了的“病树”,说他“厌见”大宋欣欣向荣绿荫浓郁的样子。甚至之后一句,那就是在诅咒大宋呜呼哀哉啊!榆树是落叶乔木,冬季树叶凋落,只剩下繁密的枝条。此时正是苏东坡的倒霉时刻。著名的“乌台诗案”之中,政敌罗织罪名,从诗句中抠出字眼儿,强行解读,终于将苏东坡投入大狱。
在那年冬季的苦寒之中,眼望着窗外的榆树枯枝,想起刚刚入狱时,那树还是枝叶繁茂的景象,于是苏东坡才写了托物言志的诗。他写了御史台所见的四种树木,榆树首当其冲。而这诗作,也成了宵小之辈借题发挥的契机。哥哥入狱,急坏了弟弟苏辙。他也以枯榆树为题,写了唱和应答之作:秋风一何厉,吹尽山中绿。可怜凌云条,化为樵夫束。凛然造物意,岂复私一木。置身有得地,不问直与曲。青松未必贵,枯榆还自足。
纷然落叶下,萧条愧华屋。这分明是告诫兄长,有时是非曲直,不是那样计算得清,你纵然落得如枯榆一般,也不要再写下悱怨的诗句了。幸好宋神宗并不是真的要置苏东坡于死地,终究把他释放了。春日里出了牢门,苏东坡看到病榆长出新叶,生出嫩荚,不知有没有感叹自己预言得中呢——“坐待春风至,飞英覆空屋”,大宋江山没有变成空屋,苏东坡待的牢房倒确实人去屋空了。和蚕宝宝一起享用榆树叶。
其实榆树不应该像苏东坡形容的那样不堪。在我国古时,怎么说榆树也算是种让人愉快的树木。元朝人编纂的《修真录》中,记载了这么一则关于榆树的传说:从前有一位仙女,最爱吃各种乱七八糟的草枝树叶,反正她有神力,不怕吃坏了肚子。而且仙女的神力还有另外一种功效:不犯困。这位仙女不用休息睡觉,没白天没黑夜地到处乱吃植物。有一天,她吃了一种树叶,吃完竟然觉得困了,倒头就睡,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睡了好久。
醒来以后,她才发现,哎哟喂,睡觉这事原来这么让人感觉愉快呀!于是她就把这种让她睡觉的树叶,命名为“愉”。后来在人间,“愉”渐渐被传作了“榆”。这传说看起来不怎么高端,但有两点切中要害。一个是,榆树的名字,确实是让人感觉愉悦而来的。另一个是,吃榆树叶确实让人犯困。李时珍援引王安石之说:“榆瀋俞柔,故谓之榆。”其中说的“瀋(shěn)”指的是汁液,榆树的嫩叶熬制的羹汁,柔软易食,吃了令人愉悦。
因为在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植物的流行吃法就是煮成菜羹,滑嫩柔软的叶子,口感最好。比如先秦时备受推崇的“葵菜”,就是因为叶子煮后十分滑嫩,被尊为百菜之主,特别适合用来孝敬老人,任意吞食,无需咀嚼。榆树的叶子让人愉快,也是因为煮后滑嫩,滋溜滋溜的,没牙也可以享用。王安石就是遵循了这种思路,认为榆树是这样得名的。至于榆树让人犯困,秉持这一观点的人,最知名的就是魏晋时的名士嵇康。
他在《养生论》之中说:“榆令人瞑。”意思是让人犯困。而且这种困,不是昏昏沉沉的困,而是让人感觉舒适的深度睡眠,抛却一切烦恼忧愁的睡眠。因此有不少沉迷养生的人,听从了嵇康的说法,吃榆树叶子当安眠药。其实榆树叶子的纤维素含量较高,吃起来口感不太美好。大概只有嫩叶,经过熬煮之后,才能符合古人的美味的标准吧。
如今很少听说有人把榆树叶子当野菜吃的了,倒是在北方,榆树的嫩叶有另一种用途:自家养蚕时,蚕宝宝刚刚孵化出来,如果桑叶尚未发芽,可以采摘嫩榆树叶子替代。不过蚕宝宝并不是那么喜爱吃榆树叶,只是勉强充饥而已,等到见了桑叶,才知道它们见到喜爱的食物是什么反应。过去的自然课、科学课老师,在带领学生们养蚕时,就常常使用榆树叶。如今桑叶都可以网购了,冷冻保鲜快递到家,榆树叶也基本下岗。是谁在春风里漫天撒钱。
如今人们依然吃榆树,只不过吃的是“榆钱”。所谓榆钱,又叫榆荚,是榆树的嫩果。春日里榆树开花,比较不起眼的样子。它的小花为黄褐色,数朵簇生在一年生枝条上,花被片4~5枚,雄蕊伸出花被片之外,花药具有活性时为紫褐色,之后变为黄褐色。一簇一簇的花开败之后,渐渐变为果实,也就是一簇一簇的“榆钱”。每一枚果实都是中间鼓起、两边具有薄翅的“翅果”,整体的形状近似于圆形。薄翅便于果实借助风力传播。
在果实尚未成熟、较小而鲜嫩的时候,人们将之采下,就可以用来食用了。将洗净的嫩榆钱混合面粉或玉米面粉,在屉上蒸熟,之后搅碎,就是华北民间所谓的“榆钱饭”或“榆荚饭”。在民间也有其他的食用方法,比如用榆钱和面蒸熟后,不搅碎而直接将块状的面团,蘸着加盐的蒜汁食用,或者将嫩榆钱放在饼上蒸熟,制成“榆钱饼”。成熟的果实,薄翅会变成膜质,这时才会更轻盈,能够随风飞扬。
榆钱飘落时,一如漫天撒金钱的景象,而后这些飞舞的榆钱落在地上,积起薄薄一层。这些景象,都是古时文人们用来寄托伤春心绪的经典。唐代诗人李贺在《残丝曲》中说:“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就是在感叹春光易逝。对了,榆钱在古人的诗句里,也往往被称作“沈郎钱”。这是源于东晋时的典故——豪雄沈充,颇有家财,因心怀不臣,于是私铸铜钱,其钱轻小,世谓之“沈郎钱”。
榆钱也比真正的铜钱要小一些,重量也轻了许多,这比喻可谓恰如其分。超顽强“杂草”进军沙地。榆树在我国北方和西南各省区都有分布,通常生在山坡、谷地或丘陵,城市之中也十分常见。以北京为例,榆树飘落的果实遇到适宜的环境,经常能够发芽生长,从春季飘落开始,到秋季时就已经可以长到30~40厘米高,在光照和空间都较理想的情况下,第二年能长到一米多高。
故而对于花园来说,榆树苗是要特别注意的“杂草”,它的根系扎得较深,如果扎在缝隙里,一旦不及时拔除,就很难把它请走了。正是怀有这种死皮赖脸的特性,所以在较恶劣的环境中,榆树也能生存。有一次,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我们在浑善达克沙地的边缘徒步,看到不远处的沙丘上有几棵树,虽不高大,却显得敦实茁壮。有人问我那是什么树,远远望去,我真是看不出来,直到走进了一看枝叶的形态,才知道是榆树。
榆树竟然能长在沙地上?我瞬间觉得奇怪的知识增加了。后来看了资料才知道,有人认为这是榆树的变种沙地榆(Ulmus pumila var. sabulosa),也有人认为这个变种并不成立,应当算作榆树在干旱环境中的不同生态型。相比于其他地区而言,沙地上的榆树在种群结构上,有明显的“自疏”现象,成年植株不会彼此紧密靠近,形成榆林,而是彼此之间有一定间隔。
这样能够避免彼此争夺水分,同时成年植株对于树下的幼株,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实沙地之中的榆树,树龄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古老。由于长期处于干旱或半干旱状态,它们的茎中木质部,经常会出现空穴化或形成栓塞,阻碍水分运输。其实这不仅仅对榆树是个麻烦事,其他一些生于干旱环境的树木,也面临同样的困境。榆树的“抗栓塞性”比不上经典的旱生植物沙棘等种类,但在乔木中算是抗性较强的物种了。
因此在大草原上,包括半荒漠化的草原,榆树都是顽强的树种。因此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流传的固伦淑慧公主的传说故事中,也多有榆树出现。比如在故事中说,因为风水的原因,公主的灵柩要从凤凰山移到公牛山,在这段路上,抬灵柩的珠腊沁人歇脚和住宿的地方,都长出了榆树,后人就把这些榆树当作神树来祭祀。
又如传说公主离开皇宫时,带了一只小白猴,有一天她带着猴在榆树林中的沙丘散步,一不小心,猴子逃跑了,怎么找也找不到,于是那片长着榆树的沙丘,就被称为了“猴儿沙丘”。据说有人建议,将“珠腊沁古榆树群”开发成旅游景点。不知道到时的餐馆里,是不是都是榆荚饭、榆钱饼、榆叶羹,宾馆的主打特色是“榆树安眠包您一觉睡到天亮”。想想好像也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