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本周科研进展总结

来源: 清华大学AMiner

发布日期: 2020-03-19

本文总结了COVID-19在药物与疫苗研发、检测诊断、病毒溯源、疫情防控、机理研究和临床救治等多个关键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

清华大学AMiner平台推出新冠肺炎全球研究成果时间线,通过数据挖掘筛选206个机构和27个论文源来监测新冠肺炎相关的学术进展动态,内容包括病毒病原、流行病学、动物建模、病毒监测诊断、药物研发和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社会科学等多个关键领域的成果。

截止本周,在特效药的探索上仍然没有清晰结果;在疫苗的研发上,根据科技部牵头设立的疫苗研发专班和科研机构设定的五条技术路线:重组蛋白疫苗经第一批预实验小鼠测试,已产生抗体;mRNA疫苗研发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研发,开始进行重组病毒的扩增培养,将于近期开展动物实验;灭活疫苗研发,已筛选到第四代疫苗毒株。

当前已经有14个检测产品获批并应用于临床,整体检测水平显著提高,能满足国内诊断检测的需求。抗体和核酸两类检测的试剂互相补充,进一步提高检出率。包括以阿里巴巴AI辅诊助手为代表的的AI智能诊断产品,都已投入使用。

新冠病毒源于自然在本周又得到力证明,病毒源来源于蝙蝠,但在中间宿主上,继蛇、穿山甲、水貂之后,龟类也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在病毒的传播上,钟南山表示,疫情首先出现在中国,不一定是发源在中国。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被深度使用。

世卫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具有全球大流行特征,中国病患持续减少,全国11个省市区现有确诊病例清零,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2位数以内,但国外累计确诊病例超过8万例,并在持续快速增长中,单日新增病例超过1万人。

新冠肺炎是通过病毒蛋白和宿主受体结合来入侵的,继美科学家绘制出S蛋白超清结构和西湖大学解析出新型冠状病毒受体ACE2的全长结构之后,本周第四军医大学又发现新的受体CD147,特定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关键目标。在感染机制上,发现抽烟、肥胖和五种癌症患者更易患新型冠状病毒。

分型分层的治疗策略下,针对不同重型患者,磷酸氯喹、托珠单抗、中医药当中的有关方剂和注射液等一批药物已应用到救治当中,康复者血浆、血液净化治疗纳入到诊疗方案,积累更多的救治经验,干细胞治疗在本周也取得进展。

UUID: 7552afd8-554e-4219-b82b-22cf81934ce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学术头条公众号-pdf2txt/学术头条2020年-上/2020-03-19_COVID-19本周科研进展总结.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