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万物生机勃勃,粉红粉白的杏花也开得热烈奔放。因这首《玉楼春》词中的红杏闹春,北宋词人、做过工部尚书的宋祁被人称为“红杏尚书”。杏是原产于中国的古老乡土植物,各地久经栽培,品种很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春分后,杏花就进入了最美的花季。关于红杏,我们最熟悉的诗句或许还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只是,杏花并不红。它们的花瓣大多是白白的,或是白中略带些红。
红杏红的不是花瓣,而是它们的花萼。《广群芳谱》中给出了这样一个解释:未开色纯红,开时色白微带红,至落则纯白矣。所以出墙的红杏正值杏花似开未开之时。而宋代诗人杨万里更是直说:“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苦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红杏出墙,老天爷早就给安排好了。农历二月,杏花开放,其时正与桃李樱争春,也常让人困惑。辨识杏花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便是观察花萼——杏花的花萼片,开花后总是会向后反折。
二月时称“杏月”,古时科举春闱放榜,正值杏花盛开之际,因此又称“杏榜”。也曾赴过杏园宴,也曾听过天乐声,才华车载斗量的蜀中文豪苏东坡也曾“杏榜”得意。那一年的清明尚未到来,街坊之间早已竖起秋千。杏树梢头淡红色的花蕾一个个打开,粉白微皱的花瓣,鲜红反折的花萼,红白相间如被胭脂晕染。荡起的秋千上,留下了一串银铃般的笑。杏花于清明飘零,纷纷落落下起杏花雨。
虽然杏花从没有成为清明的代表植物,不过清明时节哪怕是下一点点小雨,许多人自然而然还是会想起它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多年后,杏花雨飘落的时节,在历经长期飘泊不定的宦游生活后,苏东坡回想起家乡的杏花,还有已经撒手而去的发妻当年于朵朵杏花间荡秋千的场景。“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这种睹物思人的怀念,总是会深深埋在许多中国人的内心。
这样的哀伤,温柔而美好。六月,梅子金黄杏子肥,杏子最为甘美季节到了。“忽从客里尝新杏,倍使天涯感物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这里的杏子个头大而饱满,充分的光照让杏肉中积累了适量糖分,让杏子吃起来更加软糯香甜;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更是赋予了杏独特的风味。这里是盛产世界上最大、最多汁、最美味的杏的地方。这里的杏口感清甜,肉质醇厚,软绵可口。这样美好的初夏滋味,应当是属于土耳其杏干的。
今天,土耳其是栽培杏最大的产地国,杏干产量约占全球的七分之一。土耳其杏干来于自古老的温带栽培果树蔷薇科李属的 Prunus Armeniaca 的栽培品种;在《中国植物志》里,它的名字便是杏。
《中国植物志》中,杏的学名是 Armeniaca vulgaris,属名 Armeniaca 的意思是亚美尼亚,这个地方位于亚洲与欧洲交界处的外高加索地区;种加词 vulgaris 意思是普通的,所以也常称它“普通杏”。今天,大多数植物学者都支持一个更广义的李属(Prunus),过去蔷薇科的桃、李、樱、杏、梅全都成了更加热(mí)闹(luàn)的李属大家族成员。
所以,杏属成为了李属下面杏亚属的成员,普通杏的学名成了 Prunus armeniaca。野生普通杏分布在从西亚到东亚广泛的区域,它也是今天栽培的各类杏品种最主要的亲本。
除了普通杏,在中国分布的杏亚属物种里还有山杏(P. sibirica)、东北杏(P. mandshurica)、藏杏(P. holosericea),以及极具知名度的梅花(P. mume)等多种杏亚属植物,它们和普通杏之间不断杂交,极大地丰富和改良了中国的栽培杏品种。传说中孔子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从此以后,杏坛一词就成了学术圈的代名词。
孔子是一个极懂吃的精致夫子,于是门徒们才会在《论语》里总结出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致理名言。如果孔子真能坐拥这么一大片杏林,当然不可能只用来观赏。孔子坐在杏坛之上,耳朵里听着弟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一边鼓琴,一边吃着美味的杏干,眼里全是满足。这仿佛是出现于我眼前的唯美画卷。杏是栽培历史极为古老的温带落叶果树,只是孔子没有机会体会到土耳其杏干的好。
杏栽培驯化的起源,曾经是一个争论日久的话题,其中一种比较流行观点认为,人类对杏的驯化起源于西亚,具体位于欧亚交界的亚美尼亚一带——杏的学名 P. amerianca 便带上了亚美尼亚的产地标记。考古学家曾在亚美尼亚加尼村加尼神庙一带的进行发掘,声称发现了据今6000年前的杏的种子。这是人类栽培驯化杏的最早痕迹和证据。
关于亚美尼亚杏还有着各种传说,比如马其顿王国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从亚美尼亚一带将杏树引入到希腊,以及罗马共和国末期著名将领卢库鲁斯(Lucullus)从亚美尼亚向罗马引种了杏树。而自古以来,西亚和中亚地区诸如波斯等古国也多普遍种植杏树,杏干也曾是波斯贸易路线上的重要商品;由西亚来到欧洲的杏,成为了欧洲栽培杏。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杏起源于中国。众多的杏亚属植物中,绝大多数物种在东亚地区都有分布。
《山海经》里就有记载:“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山海经》看似荒诞不经,毫不科学,不过也能从侧面说明,古老的中国拥有的杏种质资源的确十分丰富。研究表明,杏在很早以前便沿着西亚与东亚两条路线,开始了各自独立的驯化。中国栽培杏的历史极为悠久,中国同样是世界栽培杏的起源中心之一。古人驯化果树最基本的目的是获得经济价值,对作物的驯化也总是从身边最熟悉的植物开始。
杏的果实称为杏或杏子,既可鲜食,也能制成果脯杏干,因此杏树自然而然进入了古人驯化物种的视野。中国的华北、中原到西北,尤其是黄河两岸的地区,肥沃的土壤和深厚的土层特别适宜杏树的生长繁殖;杏树在中国古人的驯化下,产生了无数古老的优良品种。正如西晋《广志》所载:“荣阳有白杏,邺中有赤杏、有黄杏、有奈杏。”成书于汉代的《夏小正》则以夏朝人的口吻说:“四月,囿有见杏。囿,是果园,植杏之所,称杏园。
”许多年后,唐代的杜牧写诗说:“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到了这个阶段,杏便从一种果腹之物,上升到一种更为纯粹的精神寄托了。三月的春风吹过天山北麓,伊犁新源县吐尔根杏花谷的野杏(P. armeniaca)开始绚烂盛放。这里是普通杏在中国最重要的原生分布地区。这一大片野杏林被认为是全世界栽培杏最为重要的原生起源种群,它对世界栽培杏的驯化起到过决定性的作用。
今天,伊犁杏花谷的野杏已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我总觉得,这里就是《山海经》中的大荒灵山所在。荒野新疆的杏花之间仿佛有古音回荡吟唱:好好守护它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