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个实验室里发生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意外事件,由此引发了物理学中的一项突破性发现。它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问题,而且对量子计算机和传感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直到最近,在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论文中,一个澳大利亚的工程师团队宣布他们意外地实现了这一壮举。
论文的通讯作者、量子工程学教授Andrea Morello介绍说,这一发现动摇了核磁共振的范式:“这一发现意味着,我们现在有了一种可以利用单原子自旋来建造量子计算机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运作无需任何振荡磁场。此外,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原子核作为极其精确的电场和磁场传感器,或者用它们来回答量子科学中的基本问题。”
核磁共振是现代物理学、化学,甚至医学和采矿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技术之一。医生可以用它来详细查看病人体内的情况,采矿产业可以用它来分析岩石样本。可以说,核磁共振对许多应用来说都是非常有效的技术。然而,对于某些特定的应用来说,需要依赖磁场来对原子核进行控制和探测就成了一个缺点。
在回顾这一发现的过程时,Morello教授介绍道,当时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的团队已经解决这个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物理学家的用电场来控制核自旋的难题。“我研究自旋共振已经有20年的时间了,但说实话,我从来没听说过核电共振这个概念,”Morello教授说。“我们对这一效应的‘重新发现’纯属偶然,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去寻找它。
在首次对核电共振的研究尝试就被证明这是一项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整个核电共振领域几乎都处于休眠状态。”
一开始,研究人员在锑(Sb)原子上进行核磁共振,锑是一种具有很大的核自旋的元素。研究的第一作者Serwan Asaad解释道:“我们最初的目标是探索量子世界和经典世界之间的边界,这是由核自旋的混沌行为所决定的。这纯粹是一个由好奇心驱动的研究项目,并没有考虑到它的应用。”
在通常情况下,如果实验所使用的是如磷一类的较小原子核,那么在天线被炸毁之时,游戏就已经结束——这个设备就不能再被使用了。然而在使用了锑核的情况下,实验居然得以继续进行。他们发现,在天线被毁之后,它产生了一个强电场,而非磁场。这直接导致了研究人员对核电共振的重新发现。
Morello教授说:“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结果将开启一个发现和应用的宝库。我们所创造的系统具有足够的复杂性来让我们研究经典世界是如何从量子领域浮现出来的。此外,我们可以利用它的量子复杂性来建造灵敏度得到了大大改善的电磁场传感器。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在一个简单的硅制电子设备里,用施加在金属电极上的微小电压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