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武汉金银潭医院陈华等19位学者在《柳叶刀》发文,探讨了新冠肺炎成年患者的临床过程与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年龄较大,SOFA评分较高和D-二聚体大于1μg/L是新冠肺炎成年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往往预后不良。SOFA是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的英文缩写,其评分通过观测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肝肾、凝血、神经方面的12个相关指标而得出。
D-二聚体则是血液检验的一个指标,伴随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和监测不良的凝血倾向。
本研究还首次阐述了病毒排毒时间这一科学问题。研究显示,在存活病人中,可检测到的新冠病毒中位排毒时间为20天,观察到的最长病毒排毒持续时间为37天。研究者在论文中写道:“本文是针对新冠肺炎病程的患者开展的最大规模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病毒排毒过程的研究结果,为防控新冠肺炎提供了科学基础。”
自2019年12月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的临床医护人员和流行病学者不仅参与了大量救治工作,也及时地总结临床治疗经验,为国内外防控疫情提供了循证基础。从已发表的多篇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但是尚未很好地描述死亡的危险因素和详细的临床病程,包括病毒排毒的过程。最近,曹彬等人领衔的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为解决上述医学盲点提供了证据。
该研究纳入了来自武汉金银潭医院和武汉市肺科医院、2020年1月31日之前出院或死亡的191例住院患者,其中出院137例,死亡54例。研究者从电子病历中提取人口统计学,临床,治疗和实验室数据,包括用于病毒RNA检测的系列样品,对幸存者和非幸存者的数据进行了比较。他们采用了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方法来探讨与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
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入院时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和咳嗽,其次是痰液的产生和疲劳,肺部影像上发生毛玻璃样浸润。队列中91例患者有基础病。其中高血压最常见,有58例;其次是糖尿病,有36例;冠心病15例。研究证实,新冠肺炎患者的年龄增加与死亡有关。SOFA评分反映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状态和程度,是败血症和败血性休克的良好诊断指标。
研究者还发现,在幸存者中,可检测到的新冠病毒排毒的中位数持续时间为20天;在幸存者中观察到的最长的病毒排毒持续时间为37天。病毒排毒,是指子代病毒通过出芽、胞吐或诱导细胞凋亡而离开宿主细胞的过程。这一发现对于患者隔离决策和抗病毒治疗时间的指导均具有重要意义。曹彬在上述《柳叶刀》的采访中称:“20天这个数字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毒排毒时间的想象。
”另外,他们还发现一些预后不良的病人有的直到死亡当日,病毒检测仍旧是阳性。
在该采访中,曹彬同时指出,要想减少病毒复制,缩短病毒排毒时间,未来采用可能有效的办法包括:一个是采用更强的抗病毒药物,另一个是早用抗病毒药物,第三个是两种或以上有效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目前曹彬团队已经完成了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静脉内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的随机临床试验。对于199例洛匹拉韦/利托那韦的RCT结果,曹彬团队已经向国家相关部门进行了全面汇报,并得到了高度评价。
研究者也讨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首先,由于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并非所有患者都可以得到全部的检验结果,因此乳酸脱氢酶,IL-6和血清铁蛋白等指标在预测院内死亡中的作用可能被低估了。其次,有些患者是在病情晚期被转移到两家医院,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对标准支持疗法的依从性不足以及大剂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也可能导致某些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差。
第三,估计的病毒排毒持续时间受限于呼吸道标本的采集频率,缺乏定量的病毒RNA检测以及咽拭子中新冠病毒RNA检测的阳性率相对较低。第四,本研究中患者28%的病死率并不反映出新冠肺炎的真实死亡率。
最后,作者们强调,论文中的发现可能受样本量的限制。但是,将1月31号之前两家指定医院的所有成年新冠肺炎患者纳入分析,对于武汉市诊断和治疗的病例有一定的代表性。曹彬说:“本研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对于抗病毒治疗的方案、抗病毒治疗的疗程、抗病毒治疗的合适时机等问题都给出了好的提示。这是本研究对中国的科学家、中国的临床医生,以及全球的科学家、全球的临床医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