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寻觅觅,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濒危的“骗子”

作者: 版纳花轮君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0-03-08

白旗兜兰是一种小型的地生型兜兰,具有独特的花朵形态和传粉机制,是兰科植物中欺骗性传粉的经典案例。由于其濒危状态,科研人员已开展抢救性保育工作,成功实现了人工种苗繁育。

在五花八门争奇斗艳的兰花大家族中,有一大类因唇瓣呈深囊状而酷似拖鞋的兰花,它们生来便天生丽质,拥有巧夺天工的构造,而且花朵盛放时间长,养护起来也不需要特别复杂的条件,因此牢牢地捕获无数爱花之人的芳心,与蝴蝶兰、石斛兰、卡特兰、文心兰及大花蕙兰一同跻身于世界“六大常见洋兰”之列,它们便是有着高级塑料花外观和质感的兜兰。

兜兰属植物,在欧美园艺界通常形象地称之为Lady’s slipper orchids,翻译过来便是“拖鞋兰”,台湾则称其为“仙履兰”。不过具有这种“拖鞋”结构的兰花可不止兜兰,常见的还有它的近缘姐妹类群,如杓兰属和美洲兜兰属,此外还有难得一见的璧月兰属和镊萼兜兰属,这5个属共同构成兰科家谱中的一个基部分支——杓兰亚科。

兜兰家族是杓兰亚科中最大的属,属内成员约有100种,主要集中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我国西南至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兜兰属植物通常植株矮小,但花朵硕大,色彩艳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我国有野生分布的兜兰约30种,近几年还有一些新种逐步被发现。

白旗兜兰是一种比较小型的地生型兜兰,可以生长在土壤中,也可附生在岩壁表层覆土上(也称为半附生),成熟植株有4~5枚条状的叶片,花葶直立伸出约20厘米,每个花葶上仅着生一朵花,花朵中等大小,色彩以白色、绿色和褐黄色为主,较为素雅。

作为兜兰家族中一员卖萌担当,白旗兜兰的发现则充斥着一些悲情色彩。与兰科其它成员一样,兜兰的美丽为它带来美誉的同时,也为它召来诸多“杀身之祸”。本应该安安静静开放在寂静山谷中的兰花,在贪婪的人类面前只能沦为一袋袋、一车车运往各路市场前途未卜的“下山兰”。

尽管兰花的园艺品种培育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产业,但仍有人追求稀奇的“下山兰”。盗采盗挖可能会对野生兰花种群造成致命打击,然而追求高贵“下山兰”的人似乎并不在意饮鸩止渴。如何阻止他们“饮鸩”,或许是兰花保育工作的关键吧。

白旗兜兰曾一度被认为仅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及缅甸北部,中国境内没有分布。在野外生境中,白旗兜兰通常分布于海拔900~1400米的石灰岩质的山地常绿阔叶林,生长于较为遮阴的林下石缝、悬崖或河谷陡坡的岩石覆土上,空气湿度较高。

根据生境和气候相似性等特征,一些中外分类学家推测,在与缅甸接壤的云南西南部高黎贡山系中可能有分布,但一直未有采集到的标本作为证据。直到2006年,中国植物分类学家才终于在云南思茅地区(现普洱市)发现了白旗兜兰在国内的唯一分布点。

考虑到离人类居住处过于临近,开花时非常容易被采挖,国内这仅有的一处白旗兜兰分布点面临着从野外完全消失的高危风险。因此,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科研人员立即对其开展了抢救性保育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经成功从野外采收的种子扩繁出上百株幼苗,实现了从种子到种子人工种苗繁育。

在兰科传粉生物学研究中,兜兰属和其近缘的杓兰属植物是欺骗性传粉的经典案例。它们徒有其表的大大的兜唇不提供给传粉者任何回报,既没有液体的花蜜,也没有可食用的花粉。它们唯一的企图就是要想方设法欺骗昆虫,或主动进入或被动掉落进这个设计好的“坑”里。

兜兰造型独特的唇瓣其实是一个精妙陷阱,一旦昆虫落入其中,便无法原路返回,只能通过唇瓣基底狭窄的通道爬上来。深谋远虑的兜兰在这条路线上先后设置了柱头和雄蕊。保证逃逸中的昆虫会万无一失的先触碰到柱头,后接触到雄蕊。这样就能保证同一朵花的花粉不会落在自己的柱头上,从而避免自花授粉。

兜兰属的花朵的形态特征与其相应的传粉者具有比较一致的适应性。

宽瓣亚属的杏黄兜兰、硬叶兜兰和麻栗坡兜兰的主要传粉者以体型较大的蜂类为主,因为球形的唇瓣、顶端向内反卷的唇瓣边缘有助于防止大型昆虫逃脱。而兜兰亚属的如紫纹兜兰、紫毛兜兰、长瓣兜兰均以体型较小的食蚜蝇类为主,因为直立而深,光滑没有卷边的唇瓣有助于防止小型昆虫逃脱。

虽然目前关于白旗兜兰的传粉昆虫还没有研究报道,但可以推测同为兜兰亚属的白旗兜兰应该也是以食蚜蝇这类小型昆虫作为主要的传粉者,套路应该也是大同小异。

UUID: 2d19dcd9-ddf9-464c-b7eb-3fc6054ec9b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3-08_寻寻觅觅,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濒危的“骗子”.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