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的知识是:一般人到冬天就穿棉衣棉裤,较为富有的人可以穿丝绵袄和丝绵裤。但棉花原产于印度,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要到宋代,而真正的普及要到元代。在棉花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古人冬天穿什么?是大家都穿今天看来十分珍贵的丝绵袄?还是另有其它材料的保暖冬衣?
所用的材料显然根据地域不同而有所变化。从文献记载和实物出土来看,中国古代所用过的冬衣材料有裘皮、毛褐、绵衣等几种。
一、裘皮
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产皮毛的地方,新疆出土的距今三千年前的古人穿的基本都是裘皮或毛织物,可见皮毛只是普通人的服饰。但到了内地,皮毛就变得十分稀罕,特别是裘皮更为珍贵,穿着的人多是居住在北方的皇亲国戚和富豪人家。《诗经》中就经常提及当时所用的裘皮衣服,用得较多的是羊羔皮和狐狸皮。
二、毛褐
毛褐是用毛纤维(较多地是羊毛纤维)纺织而成的较为粗厚的织物,也可以用来御寒,在新疆早期出土的墓葬中十分常见。虽然其御寒效果不如裘皮,但也为大量普通百姓所用。
三、丝绵衣
但是,一般老百姓最为常用的冬衣是复衣,即把衣服做成有表有里的夹衣,当时称为袷,再在里面填充保暖材料,当时称为复衣,或写作複。这是不产皮毛之地发明的御寒衣服,其中又可以根据填充材料的不同或是等级的高低分为几类。填充材料的大类是丝绵。
四、麻絮缊袍
由于养蚕的不易和丝绵的昂贵,虽然它是当时人们的主要冬衣材料,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穿着的。较丝绵更次的是用乱麻填充,这种乱麻称为缊。
五、芦花絮衣
比用麻枲更次的是用芦花,此事见于二十四孝闵子骞《芦衣顺母》(又称单衣顺母)的故事,这也许只是一个特例,但依然存在着可能性。
六、无衣无褐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提到有些地方“民冬月无衣,积细草,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十分悲惨。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的结论大致如下:在中国古代大量使用棉花之前,大多数人在冬天穿的还是填充了丝绵的衣服,但质量有所上下。特别富有和高贵的则会穿着裘皮衣服。粗糙的毛褐和填充乱麻的缊袍有时也被生活贫困的人们所穿着。当然无衣无褐过冬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当时不产蚕丝的南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