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些词意思的人,一定有好好看过疫情文章

作者: 今晨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20-03-05

本文详细解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常见的一些专业词汇,包括流行病、传染病、潜伏期、输入性病例、检疫、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密切接触者、人兽共患病、人群易感性、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消毒、新发传染病、医源性传播、隐性感染、假阳性、假阴性、超级传播者、乙类传染病和基本再生数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疫情相关知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有关疫情的文章很多,一些专业词汇也经常出现。咋一看,你可能会说,“这词,我是见过的……”,但真让你说道说道,可能就不行了。所以今天,我们特地挑选了其中一些高频词语,和大家唠唠。

流行病(epidemic)和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狭义的流行病,指短时间内广泛蔓延、感染众多人的传染病。而广义的流行病,指影响众多人口的疾病,并不限于传染病。流行病可以只在某地区发生,也可以遍布全球。传染病是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并且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在不加干涉的情况下,传染病可能流行。

当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地区平常水平时,称之为“流行”。当某种疾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时,则称之为“大流行”。2009年,甲型H1N1流感席卷全球,16个月内约1.85万人死亡,出现疫情的国家和地区高达214个,属于传染病的大流行。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症状往往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便被称为“潜伏期”。每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范围,跟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与人体免疫力的强弱有关,短的仅数小时(如细菌性痢疾),长的可以在数年以上(如麻风、艾滋病),但多数以“天”为单位,比如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为1~14天。潜伏期可以帮助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从而追踪传染源,同时也是确定接触者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的重要证据。

指在外地感染后,进入本地发病的病例,与“本地病例”相对应。输入性病例又分为境内输入和境外输入两种,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控制输入性病例的数量已成为传染病防控的重要内容。本次疫情中,湖北省以外的地区起初以输入性病例为主,随着疫情的进展,可能转化为以本地病例为主。

当人、动物、植物等从一个地方进入另一个地方,为防止带入传染病,必须进行检疫。

检疫是为了预防传染病的输入、传出和传播而采取的综合性措施,包括医学检查、卫生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多在国境、疫区、交通枢纽等地进行。检疫起源于14世纪,当时意大利威尼斯为防止鼠疫、霍乱、疟疾等疾病的传入,规定抵达其口岸的外国船员需在船上滞留40天,如未发现疾病,才可以离船登陆。由此可见,隔离可以是检疫的一种手段。但隔离主要是针对人来说的,检疫的对象却可以是动植物、物品等。

检疫还可以有多种方法,比如这次疫情中,机场、火车站等地的体温检测,也属于检疫手段。另外,隔离的目的有时候也不仅仅是为了检疫,比如确诊病例的隔离治疗,是为了可以进一步限制传染源的活动,预防疾病的扩散。

是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之一。感染者大声讲话、咳嗽、打喷嚏时,大量含有病原体的黏液飞沫会从鼻咽部喷出,易感者吸入就可能感染。结核病、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都可以通过飞沫传播。一般情况下,尽量远离人群、正确佩戴口罩是预防飞沫传播的有效途径。

也是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之一。接触传播又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方式。前者如接吻、性交,后者则主要是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污染的物品,再通过手或其他方式传播到口、鼻或黏膜上。可以通过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有乙肝、艾滋病、麻疹等,也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于个人来说,预防接触传播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做好手卫生。所以要勤洗手,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佩戴手套。

指与传染病确诊或疑似病例近距离接触的人,比如共同居住的家属、用同一间办公室的同事、参与诊疗的医务工作者、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且位置接近的人等。在本次肺炎疫情中,与确诊患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或乘坐同一班交通工具且座位在前后三排内,以及有其他形式的直接接触者等被称为“密切接触者”。为了防止疾病的传播,通常会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指定场所的集中医学观察或居家医学观察。

有时候也被称为“人畜共患病”。任何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或由人传染给动物的疾病,都属于这类疾病。这类疾病可以在人兽之间直接传播,比如人接触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家畜,就可能患上布鲁氏菌病,或是通过媒介(如蚊子)传播,如炭疽、血吸虫病等。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而人群易感性,是人群指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疾的易感程度。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当易感者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病原体的变异、易感者的大量流入等,都可能导致人群易感性增加。相反,疫苗的推广、传染病流行后的病后免疫等,也可能降低人群易感性。

当疾病的国际传播对其他国家构成公共卫生风险,并有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时,世界卫生组织会根据需要,宣布事件属于“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么做的目的,可以尽量减少或防止疾病的传播,但对于面临疫情的国家来说,却可能造成经济上的负担。“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布后的有效期为3个月,之后会进行复核。

自2005年《国际卫生条例》实施以来,世界卫生组织仅宣布过六次“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杀灭或清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消毒是为了阻止病原体向外界传播,从而达到防控传染病的目的。消毒分为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前者是指对曾经或目前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消毒,比如新冠疫情暴发后对华南海鲜市场的消毒;后者是指在未发现传染源的情况下,对可能受污染的场所、物品等进行消毒,如饮用水消毒、空气消毒等。

指的是近二十年以来,新出现在人类身上的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多与人类活动有关,且常具有以下特点:人兽共患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预防和诊治困难、传播速度惊人且危害严重、病原体容易变异等。广义的新发传染病分为多种情况:新病原/新病症(如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旧病原/新栖地(如在澳洲爆发的日本脑炎);旧病原/新宿主(如人类爆发的禽流感)等。

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过程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例如由于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药品或生物制品受污染、病人输入含病原体的血液等造成的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均有报道出现此类情况。

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却不显现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大多数病毒感染性疾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其数量常远远超过显性感染。隐性感染过程结束以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成为无症状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常常也能成为传染源,让疾病防控变得更为困难。

一个人没有患病而诊断试验结果为阳性的情况称为“假阳性”,又被称为误诊,该情况越少,说明该诊断试验方法鉴别未患病者的能力越强。相反,一个人患病了而诊断试验结果为阴性的情况称为“假阴性”,又称漏诊,该情况越少,说明该方法发现患者的能力越强。

是指具有极高传染性的感染者,其比正常带病者更容易传染他人,往往能一个人感染数十人。因此,在疾病传播研究与疫情防控中,超级传播者往往受到高度关注。超级传播事件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族群免疫力、病毒载量、传播途径等。2003年SARS疫情期间,广东一名男子染病50天,先后传染130余人,包括18位亲属及几十名医务人员,被称为“超级传播者”。为了避免超级传播现象,最佳的处理方式还是把隔离做到位。

2020年1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已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目前,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两种;乙类传染病包括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等27种;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11种。

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虽然属于乙类传染病,但需要像甲类传染病一样实行强制管理。也就是疫情报告的时限要求,对患者的隔离、治疗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基本再生数描述的是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在一个全部是易感人群的环境中,平均一个患者可以传染的人数。

R0>1,意味着传染病呈扩散态势;R0=1,意味着传染病将持续、稳定传播;R0<1,意味着疫情将逐渐消退。防控传染病,就是要通过各种措施使R0<1。基本再生数是流行传染病动力学中重要的参数,它既能刻画一个传染病不加控制的内在传播能力,也能够用于政策参考,评价防控情况。当然,同一个传染病的基本再生数,可能因计算模型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结果。

UUID: 9828c353-92c6-4dbe-9b24-e35d81c648d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0/2020-03-05_知道这些词意思的人,一定有好好看过疫情文章.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8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