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至上”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作者: 赵斌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20-03-05

本文讨论了SCI论文在中国科研评价体系中的历史作用及其演变,指出SCI至上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呼吁寻找科学评价体系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根源。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发文,要求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应用,树立正确的论文评价导向。这一重大变化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持续的讨论。本版今天特选登两篇科学网博主的文章,分享身处国内外的他们对SCI的感受与思考,希望带给读者更多启发。我从来不认为SCI一无是处,相反,大多数科研人员应该感谢它。我是伴随着SCI长大的一代,不妨先说说我自己的经历。最早知道SCI,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读大学本科时。

那时,我选修了《情报计量学》,课程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解析科技引文索引是如何进行的。而当时除了我所在的南京大学,全国没有几所高校会关注SCI这个指标。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是用全英文写作的。当时南京大学的老师需要刊发SCI论文,于是导师建议我投SCI期刊。各种原因文章最后没有发表。所以说,我的第一篇论文就是投的SCI,可惜那时我没有真正学会如何撰写SCI论文。真正开始钻研SCI论文,是8年后攻读博士学位时。

此时国人对于SCI论文的关注已空前高涨。不得不说,就是因为当时对SCI的关注,才让中国科学研究与国际真正接轨。此时,我已经用中文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但并没有真正明白如何做科学研究,写文章完全是套路化,只是按照一篇范文的模式,将文字写出来,数据用图表呈现出来就可以了。在这个大潮的冲击下,我不得已要撰写SCI论文。

但也就是因为这种不得已,才让我明白了如何寻找科学问题、如何提出科研假设,又如何用通俗、严谨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同时在与审稿人斗智斗勇的“诡辩”中学会如何进行理性辩论。这些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明白。因此,到现在我还坚持认为,作为一名博士候选人,如果无法在自己所属的专业SCI刊物上发表文章,其实是没有底气的。所以在当时,用SCI论文作为一种学术评价工具是大有裨益的。

SCI犹如一缕清风吹拂着中国科研界,为急于拥抱现代科技的中国打了一针强心剂,特别是为刚涉足科研领域的年轻人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任何人都可以在国际杂志的领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普通研究人员可以不再受制于当时严重的关系网,使自己的学术成果得到更公平的评价。

SCI打破了当时学术界固有的藩篱,重新进行了洗牌,消除了一些特权和对年轻人的歧视——年轻人在撰写SCI论文上可能比年长者更胜一筹,对于中国科学研究走出国门、进入世界是有很大帮助的。可见,SCI在当时中国科研界的历史贡献是非常突出的。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SCI这个曾经在中国科研历史上帮助消灭特权和歧视的先锋,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成了营造特权的帮凶,对人才的歧视变换了一种方式再次出现。

最滑稽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研究机构,都一刀切地要求写SCI论文。人们不禁问:医生能看好病、能动手术、能解决疑难杂症还不够吗?一位教师上课,选课名额一票难求还不行吗?无疑,破除“唯论文”“SCI至上”文件的出台是人们所乐见的。但任何只破不立的主张,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其实都无法真正执行下去,或者会死灰复燃,换一种方式再次出现。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说,要破除论文“SCI至上”,不用SCI论文来作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评价指标,那究竟什么评价方式才是合适的呢?这虽然一直是个谜题,但也不一定完全无解,也许我们更应该寻找“SCI至上”的根源是什么。因此我认为,目前科学评价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并不只是“SCI至上”造成的,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而且令人遗憾的是,营造特权阶层、产生歧视的根源还在,现在的表现形式是对研究机构的繁琐评估和人才帽子的优先待遇。其实,一个高校究竟怎么样、一个专业究竟如何,难道高校自己不明白吗?一个人是否优秀,难道同行不清楚吗?我们只有借鉴一些科研管理体制相对成熟国家的管理模式,取消让人疲于奔命的评估和人才评定,不再将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才能从根源上消除各种“至上”、各种“唯”。

没有了繁琐的评估,各研究机构也就不会到处抢人才“帽子”了,就没有了“唯帽子”;没有了对“帽子”的追求,也就不会唯文凭、唯论文了。所以,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中国科研评价体系中的问题,不仅是“破四唯”“破SCI至上”,打破特权、消除歧视才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SCI至上”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UUID: 5f29415f-c8af-4909-b1b3-1931e0c0458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9-2020/中国科学报_2020-03-05_“SCI至上”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