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9年,亚马孙雨林大火的烟霾已经消散,但在人们内心留下的阴影并未消失。该事件的发展不仅跌宕起伏,其深度效应还裹挟了科学、环境、经济和国际政治等多个领域,更重要是还让我们重温了那个著名的哲学和政治命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019年8月,巴西境内的亚马孙雨林内大火此起彼伏,形成“烈火燎林”之势,着火点达36771处。
2019年1~8月,巴西境内亚马孙雨林着火点有75336处,较2018年同期增加85%。大火引发了全球忧虑,国际社会从颇有微词到声色俱厉的批评,不绝于耳。人们愿意并敢于站出来发声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亚马孙雨林是“世界之肺”,“肺”被烧毁了,地球人都将无法呼吸。雪崩时,每片雪花都有责任,哪怕极为微小。所以,雪花再小,也要担责。
为了尽责,最先发声的还是“重量级雪花”。世界上一些著名人物和环保主义者,包括法国总统马克龙、美国参议院议员哈里斯、美国演员莱昂纳多、美国前宇航员凯利等,都批评巴西漠视森林大火,任由雨林遭到破坏。他们也不约而同地指出一个重要问题,地球上20%的氧气由亚马孙雨林提供,因此亚马孙雨林是“世界之肺”,不能任由“世界之肺”被烧毁。
亚马孙雨林是“世界之肺”的说法其实就是一种对世界的生动解释,但是,这个解释对不对,有无科学证据,较少有人认真思考和查证。后来,随着这种说法流传越来越广,相关专业的科学家终于不再三缄其口,因为“世界之肺”这个解释并不符合科学。
一些著名科学家,包括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研究中心的地球系统科学家迈克尔·科、英国牛津大学环境变化研究所的生态学家马利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大气科学家邓林等纷纷指出,把亚马孙雨林当作“世界之肺”是一种错误和曲解。
科学家们“反常识”的科学观点有根据吗?当然有,而且很充分!根据2010年的一项研究,热带森林约占陆地光合作用的34%,以此计算,陆地上约16%的氧气产量来自亚马孙雨林。
但是,考虑到海洋中浮游生物产生的氧气,这个比例会下降至9%。树木不仅会呼出氧气,也会消耗氧气。在晚上没有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树木完全在吸收氧气,而且吸收的氧气是它们白天产出氧气的一大半。同时,亚马孙雨林里无数的微生物则会消耗剩下的氧气,因此亚马孙雨林产生的氧气和吸收的氧气基本持平。
再者,地球上维持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基本要素之一的氧气也并非由森林产生,而是海洋浮游生物留下来的,它们在几十亿年里不断积累氧气,形成了可供人类和其他生物呼吸的大气。因此,现在地球大气中的氧气是在漫长的地质时代形成的,不受当前光合作用的影响。还有一个简单的科学依据是,把亚马孙雨林和其他森林比喻为“世界之肺”偏离了生物、生态和生理学的本义。人和动物的肺是用来呼吸的,吸入的是氧气,吐出的是二氧化碳。
但是,森林在白天因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是氧气,吸入的是二氧化碳,正好与肺相反。如果把森林比喻为肺,难道不是顺序颠倒,意义错乱吗?
科学家发声纠错并重新解释世界后,风云遂变。尽管改造世界特别重要,环保就是在改造世界,但是,改造世界的前提是解释世界,而且要正确地解释世界,才会为改造世界设计美妙而合理的蓝图。正确解释世界的根据在于科学研究的结果,因此,从事研究的科学家最有发言权和解释权。
有趣的是,政治家也急于引用科学家的解释,但同样可能错位和缺少逻辑,最典型的就是饱受批评的巴西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博索纳罗曾表示,亚马孙雨林是巴西的主权领土,“亚马孙雨林是人类遗产的说法,是一种谬论。科学家已经证实亚马孙雨林是‘世界之肺’的说法是一种误读”。显然,博索纳罗是在为巴西国内砍伐和焚烧森林以开发土地的做法进行辩护。
亚马孙雨林是人类遗产还是巴西的主权领土,需要国际法专家和联合国来讨论,但是国际社会一直把亚马孙雨林当作“世界之肺”显然是错误的。
但是,即便亚马孙雨林不是“世界之肺”,也不能否认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而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生存之源和保障。
对亚马孙雨林其实有更多、更好的解释——亚马孙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面积约700万平方千米拥有世界20%的淡水资源,可以作为“世界之肾”存在,在稳定南美洲的降水循环方面至关重要;它有1.6万种不同树木,每年约吸收22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森林吸收碳排放量的25%,是全球的“吸尘器”和“吸碳器”;它构成世界热带雨林的40%、全球森林面积的20%,吸纳和释放的水蒸气形成了天然的地球降温系统,是世界的“空调”;它拥有10%的地球物种,动植物种类高达300万种,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全球动植物王国;它横跨8个国家,(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圭亚那、苏里南及法属圭亚那)滋养和荫蔽100万原住民,是巨大而温暖的绿色家园。
如同地球上的其他森林,亚马孙雨林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降低风速、调节温度、杀菌吸霾、吸收二氧化碳,为人类提供大量生产和生活资料。即便亚马孙雨林不是“世界之肺”,它在其他方面的功能和重要性在世界自然环境中也首屈一指,值得特别保护和珍惜。
亚马孙雨林遭遇大火后,从态度和立场出发,巴西和国际社会对这一事件的解读迥然不同。国际社会想要促成巴西保护亚马孙雨林而引用了缺少科学根据的说法,是一个教训。因此,确立和坚守一个原则至关重要,任何对世界的解释都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即对世界做出尽量客观和准确的解释。
巴西总统借用科学证据和说法来为焚烧森林辩护,尽管有错位或以偏概全,但其中一个要点也不能忽视,即如何解决生存与环保的两难纠结。
所幸,目前国际社会已经有了共识。在过去的发展中,发达国家已经充分利用了世界上的丰富资源,而且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发达国家需要以绿色援助来帮助发展中国家,这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精神之一。如果对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进行绿色援助,可以减少其砍伐森林。欧盟、瑞士和加拿大已经承诺,到2020年前把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增加至每年1000亿美元。
中国也在2015年提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近3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用于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
显然,这种共识既是一种科学解释世界的方式,也是公平和公正的做法,继而谈得上以正确的方式改造世界,未来也让地球既有利于人类栖息,也适宜其他生物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