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日是第21个全国爱耳日,也是国际爱耳日,很多国家会就听力健康进行科普教育活动。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Hearing for life: don’t let hearing loss limit you”。有意思的是,世界卫生组织中文网的翻译是“保持听力,终生受益”,国内媒体多用的翻译是“保护听力,终生受益”。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耳鼻喉-头颈外科教授曾凡钢建议,恰当的翻译应为“畅听人生:别让听障限制您”。世卫组织估计目前全球有四亿半听障人士,每年造成的经济影响,包括增加的就医上学费用和减少的工资税收但不包括助听装置的费用,高达7500亿美元。2017《柳叶刀》的一项国际报告显示:在所有会导致老年痴呆症的可控风险因素中,听障以九个百分点高居榜首,而早期教育、锻炼、抽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都排在后面。
医学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新生儿的听力筛查成为全世界最为成功的健康普查项目,现在能够在胎儿甚至孕前进行早期诊断;助听器和电子耳蜗技术更是日益精进,让有听障的孩子上正常学校,让后天性聋的听障人士用手机通话。在这个大背景下,世卫组织推出了今年爱耳日的主题“畅听人生:别让听障限制您”。
其主要目的是高调宣传现有的技术可以及时和有效地干预听力损伤,增进听障人士的教育、就业和交流机会,达到和实现与正常听力人士一样的潜力。次要目的是提醒大家,对于大部分住在低、中收入国家的听障人士,尤其是儿童,助听器和人工耳蜗还是太贵,鲜有人负担得起。提高听障人士在嘈杂环境中听清语音的能力有短、中和长期方案。短期方案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声音环境,滤去其它声音,只传递听障人士想听的声音。
中期方案是改进助听技术本身,尤其是人工耳蜗。长期方案是用生物方式修复损伤的听觉系统甚至再生新的系统。我预测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通讯和人机接口技术会给耳朵甚至脑子带来惊喜。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爱耳日的主题不仅是针对听障人士,而且所有的人:增强听力,人生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