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心怀一些敬畏和尊重

作者: 王葵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20-03-01

文章讨论了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人们应如何面对不确定性,保持敬畏和尊重,并探讨了人类对疾病的应对能力及其局限性。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而且一开始就带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对很多人来说,直到武汉已经封城才开始关注。已经感染了多少人,不确定。除了呼吸道传染,还有没有粪-口传染?气溶胶究竟有多危险?哪些药物能有效,不确定?和诸多不确定相比,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形势严峻,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很强。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封闭了一个常住人口达千万级的省会,甚至动员全民参与防控,这彰显了这个国家在应对疫情时的决心和勇气。

然而,在诸多的不确定的驱使下,许多人内心的安全感受到了威胁。当前的认知将病毒和野味联系在一起,可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消费野味的习惯。这让许多人深感无辜和愤怒。为什么会这样?凭什么我要遭受这些风险?这样的问题会涌出来。当安全感受到威胁的时候,人们会试图找到诱发这种不安的原因。潜在的想法是如果找到了这个因,去除了它,那么“我”就可以生存在一个安全的世界里了。

在对安全感和破坏安全感的“因”的强烈渴望下,人们可能会做出偏离理智的归因。此刻,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并没有我们所臆想的那么强大。人类也许比其它物种聪明一些,特别是如果这种聪明程度是用摧毁能力来计算的话。科技的进步容易给人们一个虚假的感觉,那就是人类已经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对大多数事物进行控制了。但真是这样吗?要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一个合适的坐标系作为参考。

如果这个坐标系是自己,那么就完全可以自称“万物之灵”;如果仰望星辰,在这浩瀚是宇宙和漫长的时间的流中,就更可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同类。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一面墙上有几个醒目的大字,大意是如果地球从诞生到现在算作24个小时,那么人类在上面生活的时间只有9秒左右。这段时间有多长,就好比某个工作日的下午一个长长的哈欠。对于地球而言,人类还是一种比较新的存在。

事实上,目前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虽然比我们的先辈们强了许多,但是还有更多的是未知。生老病死中的病,一直是人类的常态。人类目前能够有效应对一些疾病和风险。比如我们国家孕产妇死亡率已经相当低,生孩子对于女性而言不再是过鬼门关。但是另一些疾病,人类还是作用有限或者束手无策的。以最熟悉的流感为例。

据传人类历史上最早汇报流感的人可能是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他在公元前410年的时候报告了雅典北部发生了传染性很强的疾病。而流感(influenza)这个词语的真正开始使用则是在1357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彼时,流感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是着凉(cold influence)。流感这个词语在汉语中的历史还比较新。有趣的是,在四川,人们把称呼普通感冒为“冻着”。

由于流感和普通感冒有相似的症状,不同文化中表面意思相同的两个词语背后,可能既反映了许多人其实不怎么分得清普通感冒和流感这个事实,也反映了流感可能一直于人类同在的事实。如果说新冠病毒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新犯,那流感病毒简直是罪恶累累的惯犯。和这次新冠病毒的突袭不同,流感有着可以预估的时间轨道——高发于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每年都会来扫荡一圈。

即便如此,人们不仅没有能够消灭流感病毒,其变异还时不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每年流感大概会影响十亿人,造成300万到500万严重的病例,并带走大约29万到65万的生命。且不说历史上让人闻风丧胆的西班牙大流感,据美国疾控中心2月15日的预测,本次流感季已经有超过2900万美国民众感染流感病毒,超过28万人因为流感和并发症而入院治疗,因流感致死的人数已经超过1.6万。

但是这不表明科学家在应对流感方面没有作为。在有针对性的流感疫苗的研发、有效的药物筛选和风险监控方面,都有他们的努力和汗水。能够完全解决问题固然是一个“有作为”的方式;在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也是了不起的作为。如果对于流感病毒的应对尚且如此,就不要强求科学家能够一朝一夕找出最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的方法。当然,如果有,那自然是更好。因为大众对科研不了解,难免会生出一些神秘感。

同样有神秘感的另一个职业是魔术师。魔术师给人的感觉是任何时候都能够“无中生有”。科学研究工作和魔术师完全不同,科学研究有其规律性,循序渐进就是其中一条。如果想要产生一味安全且有效的药物,需要给科学家足够的耐心。这个耐心的周期可能是数十年。一味新药的研发始于实验室,然后走向前临床阶段和临床一期二期三期,再投产应用。而且只有极少的目标药物能够幸运地通过这个流程,这是一个耗时耗力耗钱的工作。

在实验室阶段通常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弄清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机制,并且找到可以干预的靶点。有了靶之后才去找能够打这个靶的工具。这个工作很基础,一般人可能将之理解为“没用”。因为在人们的常识中,只有拿到手心里的药片或者注射进身体的针剂才是有用。但是如果没有前期的实验室工作,一切都无从谈起。目前多个领域科学家正在为了攻克新冠病毒而奋战,他们的工作,是为了让我们更安全。

人们对于因果,有着不切实际的偏好。彷佛每件事情的发生,一定会有一个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许多事情的发生不是一因一果,常常是多因多果的。而且许多事情的原因是不明的。从事十几年精神疾患的研究,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提到许多精神疾患的时候,都有一句“病因不明”。那一个个被精神疾患困扰的个体,倘若一直追问“凭什么是我”,接下来非常可能的结果就是加大抑郁症状发生发展的可能性。

特别需要意识到的一点是,这个世界并不是绝对安全。此刻,我们可能比其它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些理性。此刻,也许可以重新审视一下人类的局限性,对于世界,对于自然,保持一份敬畏和尊重。

UUID: 25ef0431-8804-4844-92c2-dab79caa13e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3-01_疫情面前,心怀一些敬畏和尊重.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