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周报

来源: 学术头条

发布日期: 2020-03-01

2020年初,新冠病毒在中国武汉爆发,引起了全球关注。学术头条以周报形式跟踪医疗学术前沿,报道了病毒病理研究、疫苗研发、诊断措施等多方面的最新进展。包括小鼠模型研究、分子指纹发现、疫苗动物测试、检测试剂盒开发、全人源抗体研究等重要成果。

2020年初,nCov新型冠状该病毒由中国武汉诞生,直至蔓延全国的爆发引起了国人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对此,学术头条将以周报形式,密切跟踪医疗学术的科技前沿,即时反映学者观点,学术论文发表以及圈内科研大事件,旨在为读者带来关于新型冠状该病毒的最新科技新闻与学术报告。

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新冠病毒逐渐放缓了肆虐的步伐,同时,这一良性好转也得到了世卫组织的专家认可。

在病毒病理和特性已经研究的相对透彻的基础之上,科学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病毒的诊断措施与治疗上——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准确的诊断病毒,如何利用已经提取到的患者血清中的抗体进一步探索针对性的反向治疗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病毒疫苗的研发方面,不同研究团队也取得了不同的研究成果,部分疫苗也进入了动物测试甚至志愿者测试阶段。

2月23日,学者Linlin Bao, Wei Deng在bioRXiv平台发表文章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在hACE2转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据研究报告称,研究人员在感染hace2的小鼠中检测到体重下降和病毒复制。主要的组织病理学患病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及血管周围可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可见病毒抗原。

而在感染2019-nCoV的野生型小鼠和模拟感染hACE2的小鼠中未发现这种现象。阐明了2019-nCoV在hACE2小鼠体内的致病性,也证明了之前Koch假设,该模型可促进2019-nCoV的治疗和疫苗的开发。

2月26日,据报道,在发现新冠病毒的「分子指纹」上,国内三个不同的团队研究成果:由上海、武汉、北京和悉尼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使用宏基因组RNA测序,从一名在武汉海鲜市场工作的患者中发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冠状病毒。中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派遣的迅速反应团队从3名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并培养出新型冠状病毒。

武汉和北京的研究团队,从另外5名严重肺炎患者中发现了同一病毒,并且将5个基因组序列存放在GISAID数据库中。他们同时发现这一病毒使用ACE2受体进入宿主细胞,这一侵入方式与SARS-CoV相同。

2月28日,钟南山院士团队论文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

该研究首次收集全国范围的新冠肺炎患者,通过分析大样本量数据明确了该研究所确定的病死率(1.4%),与国家卫健委官方报道数据更为贴近;发现仅有1.9%的患者有直接接触过野生动物的病史,在生活在武汉以外的居民中有31.3%的患者在近2周曾到过武汉,72.3%患者曾在近2周接触过武汉地区人员。

值得留意的是,该研究指出,近一半的新冠患者在入院时可能尚未出现发热,但随着疾病进展,将近90%的患者出现发热;明确了消化道症状较为少见,但是也指出了新冠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的证据(在粪便、胃肠道破损粘膜、出血处分离出病毒),提示社会各界需要注意预防粪口传播。

2月25日,世卫专家称中国方法是唯一已被证实有效的方法:多国疫情升级,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表示,在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的情况下,中国的做法是有什么就用什么,能怎样拯救生命就怎么样拯救生命。而确诊患者数据的下降表明中国的方法是目前唯一的被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王茂团队在医学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发表重要结果,通过统计各地确诊人数和对应节点的气温,首次提出新冠肺炎的爆发与气候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提示病毒的传播存在最适温度,这也是爆发源出现在武汉的原因之一。

2月24日,浙江官宣新冠肺炎疫苗研究取得良好进展:重组蛋白疫苗经第一批预实验小鼠测试,已产生抗体;mRNA疫苗研发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研发,开始进行重组病毒的扩增培养,将于近期开展动物实验;灭活疫苗研发,已筛选到第四代疫苗毒株。

同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今天已新批了两个新冠肺炎病毒检测试剂盒,其中一个是清华大学参与设计开发的「六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恒温扩增芯片法)」,该试剂盒在1.5小时内便可一次性检测包括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在内的6种呼吸道常见病毒。这也是全球首个能在1.5小时内检测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6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芯片试剂盒。产品目前已获15项授权专利。

2月25日,国制药公司Moderna,已经成功研制出针对新冠病毒——SARS-CoV-2的人体疫苗,并已将第一批疫苗送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开启安全性临床试验。计划在四月底之前,对20-2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药物测试。具体的结果将在7月或8月公布。

同日,沈阳化工大学应用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尹秀山博士团队和美国密歇根皇家橡树博蒙特Michael B Chancellor团队发文揭示了通过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技术探索出快速检测病毒的新方法,这两种方法不仅操作简单、能在现场使用,并且可以在45分钟内出检测结果。

2月26日,美国启动首个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试验已经启动。试验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的成年住院患者身上进行,将采用随机控制方法评估这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围绕瑞德西韦,吉利德科学公司在中国申请了8件专利,目前已经有3件专利得到授权,还有5件正在审查的过程中。

2月26日,复旦大学联合艾跃生物获得首例「新冠病毒」全人源抗体:该团队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患者来源的样本中,分离单B细胞并PCR克隆抗体可变区,快速获取且筛选了上百株全人源抗体,发现其中多株可识别新冠病毒(WHO最新命名为「SARS-CoV-2」)RBD抗原。这项研究为开发全人源中和性抗体药提供了有效的快速研发方案以及候选抗体。

上述成果的最大特点在于,这些抗体是来自康复病人体内天然产生的全人源新冠病毒抗体。

UUID: ac22c089-34a1-426c-86c1-12d33872c26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学术头条公众号-pdf2txt/学术头条2020年-上/2020-03-01_近五成患者不发热、疫苗进入人体测试阶段、首次发现全人源抗体新冠周报.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