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都会提醒你,不要错过死线了!我有幸在这个四年一度的日子里跟大家见面。今年的主题是故事,关于今天的主角四声杜鹃(Cuculus micropterus),我刚好有几个典故可以说一说。不过,古人并不能很好地区分四声杜鹃和它的亲戚大杜鹃(C. canorus)。所以我会尽量选择可以确定主角是四声杜鹃的典故,和大家分享。
四声杜鹃和大杜鹃在外形上十分近似,因为杜鹃类经常在树冠层活动,受枝叶遮挡很难窥其全貌。我们大多数时间是通过叫声来区分它们。四声杜鹃的叫声为规律的四音一句,听起来像“花花包谷”;大杜鹃则是两音一句的“布谷”声。四声杜鹃的鸣叫。音频:Bo Shunqi / xenocanto.org 大杜鹃的鸣叫。
音频:James Lidster / xeno-canto.org 四声杜鹃(上)虹膜为深色,大杜鹃(下)虹膜为黄色。图片:韩京 鹃形目杜鹃科鸟类是最早被我国文字记录的鸟类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各个文化时期也赋予杜鹃类不同的称谓,有学者曾经做过统计达百余种之多。虽然其中不乏同音字、异体字等讹误产生的差异,但一类鸟为何有这么多种称谓,我想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一是分布够广,够常见,深被人们所熟知。
二是特征够多,够独特,易于识别和记录。三是故事够奇,够深刻,广为文人所歌咏。四声杜鹃名称的由来 李商隐《锦瑟》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这个名字源自于上古蜀王杜宇的传说。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等记载,杜宇带领着部族因参与了伐纣而获封,在成都的郫县称帝,史称望帝。后有自荆楚而来的能人鳖灵在蜀地治水有功,望帝年事已高,便效仿尧帝将王位禅让,后者称丛帝。
望帝退位后归隐山林化为田鹃,因想念他的子民而终夜啼鸣。人们为了纪念杜宇便将田鹃称为杜鹃,古蜀的都城郫县也称作杜鹃城。这个传说大约成于两汉和魏晋时期,杜鹃之说自此而始。南朝时期为了共同纪念望丛二帝,将望帝自二王庙迁于郫县丛帝庙,合称望丛祠。图片:图虫创意 大杜鹃和四声杜鹃在繁殖季节都是昼夜鸣叫,为何说杜宇所化是四声杜鹃呢?
大杜鹃虽然分布的海拔范围更大,但在近人的环境中更青睐有水的湿地环境,四声杜鹃则是主要在低海拔的山林地区活动。所以说归隐山林的杜宇魂魄化成四声杜鹃更贴切一些。人们不仅将怀念先祖之情寄于飞鸟,更因为四声杜鹃口内颜色艳红如血,猜测必是哀怨声声夜啼达旦以致呕血不止,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因此杜鹃也成了为数不多的花鸟同名的词语。梅尧臣在《杜鹃》诗中写道,“不如归去语,亦自古来传。
”古人将四声杜鹃的叫声拟为“不如归去”,用来表达游子的思归之情,于是四声杜鹃又有了“思归鸟”、“催归”、“子规”的称谓。由于各地模拟四声杜鹃的“空耳”不尽相同,除了“不如归去”,还有一些有趣的别名。明代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述“布谷布谷因重叠其声,人骤闻之音相近而疑似,如云郭公郭婆……亦称郭公鸟,失其本名矣。”“又如云看蚕看火,今人遂称看蚕看火鸟。
”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注解道:“布谷多名,皆因其声似而呼之,如俗呼:‘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脱却破裤’之类,皆因其鸣时可为农候故耳。”在两汉之前的先秦文学中,“鸤[shī]鸠[jiū]”、“鹈[tí]鴂[jué]”都被释义为杜鹃。“鸤鸠”来自《诗经·曹风》:“鸤鸠在桑,其子七兮”,称赞鸤鸠在育雏过程中,始终做到不偏不倚、平均如一。
而朱熹在《诗经集传》中写道“鸤鸠,秸[jiē]鞠[jū]也,亦名戴胜,今之布谷也。”同时喂养七只幼鸟这一行为释为戴胜(Upupa epops)尚可,但杜鹃属巢寄生鸟,不抚育雏鸟,而且每巢只产卵1、2枚,鸤鸠释为杜鹃有些牵强。“鹈鴂”来自《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禽经》注“鹈鴂鸣而草衰”,江淹也有诗云“一旦鹈鴂鸣。严霜被劲草。
”说的是“鹈鴂”开始鸣叫的时候是百草已经枯萎的秋季,这也和杜鹃类始鸣和终鸣的时间不符。广布与守时 四声杜鹃分布广泛,在中国胡焕庸线(一条假想的地理分界线,连接黑龙江省瑷珲和云南省腾冲两个点,线的西北边地广人稀,东南边人口稠密)以东都有繁殖分布。它们的迁徙遵时守信,每年往返于东亚和东南亚两地。春末夏初,杨柳结束飘絮便是四声杜鹃从越冬地归来中国之时。
儿时我在乡下,常听老辈们说“谷雨种大田,小满鸟来全”。每当小满前后,都会听见四声杜鹃充满韵律感的叫声。奶奶说,那是催耕的子规,然后说起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子规鸟前世是个懒惰的光棍。有一年,误了农忙下地的时节。结果自然是断了农获,又逢饥荒不幸饿死。为了警示世人,阎王爷让他下辈子投胎做子规鸟。自此,每当到了播种季节,子规鸟就会边飞边叫着“光棍好苦!快快播谷!
”就是在提醒大家要春耕了,不要像我一样因为贪图一时的安逸,而耽误了整年的收成。四声杜鹃的始鸣,为古代农耕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提醒,现在的我虽然已经不事农耕,但它也确实教会了我不要因拖延症而错过deadline。寄生的习性 杜甫《杜鹃行》说“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 杜鹃的巢寄生行为已经广为人知。
四声杜鹃的主要寄主是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和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在寄生前四声杜鹃会仔细监测寄主的一举一动,通常都是选择在寄主刚产完卵还没开始孵化时,趁它们离巢的间隙偷走一枚卵,并将自己的卵产下。四声杜鹃的孵化期为12~14天,相较寄主们15~18天的孵化期短一些,这是为了确保它们的雏鸟可以抢在亲生骨肉孵化前破壳。
这样它们就可以主动将“外姓弟妹”挤出鸟巢,独享义亲的抚养。但有时由于成鸟对被寄生对象产卵时间估计不够准确,也有同时孵化的情况。这时四声杜鹃雏鸟就靠口中艳丽的红色、抢眼的斑块,以及模仿“弟妹们”的乞食叫声来吸引养父母。在同窝生长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食物,更快速成长。直到幼鸟长出与养父母完全不同的羽毛时,辛苦操劳的养父母仍浑然不觉,依旧卖力将幼鸟抚养长大。然而义亲们也并非浑浑噩噩毫不知情。
四声杜鹃进入领地时,它们会立即警觉起来,并发出告警声通知区域内的其他父母,也会通过卵壳的斑纹和颜色来鉴别是否被寄生。一旦察觉异样,就会连同亲生骨肉在内一并抛弃。千百年来,四声杜鹃和它的亲戚们从未知道,人类文明给它们赋予了这么多的内涵和意象,只是在进化的道路上负重前行。进化是一场没有胜负的竞赛,生物本能的朴素智慧不仅让我们叹为观止,也给我们带来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