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地下是什么?嫦娥四号最新发现,帮助揭示月球数十亿年的演化史

作者: Jonathan O'Callaghan

来源: 环球科学

发布日期: 2020-02-27

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坑着陆,利用玉兔二号月球车搭载的测月雷达,首次揭露了月球背面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层结构,这对于了解月球上火山活动与陨石撞击的历史,以及月球的地质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揭示了月球表面下方的地层结构,分为三层,分别由细粒月壤、粗粒砾石和粗粒细粒互层组成,这些发现有助于推测月球的演化历史。

2019年1月,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坑着陆,成为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着陆数小时后,“玉兔二号”月球车从嫦娥四号释放。利用玉兔二号月球车搭载的测月雷达,中国科学家首次揭露了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层结构。这一研究对于了解月球上火山活动与陨石撞击的历史,以及月球的地质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早期月球表面其实并不像我们曾以为的那样风平浪静。大约45亿年前,在太阳系诞生后不久,月球可能就形成了。随后,它灰暗而荒凉的表面就不断遭受了许多次陨石撞击,造就了现在这样一张布满碎石的“麻子脸”。然而在这层表面之下,隐藏着最吸引人类探索者的那些秘密。通过探测月球的地层结构,以及撞击形成的陨石坑和溅射物,人们或许就能了解月球不为人知的历史。而这些秘密,正在被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逐一揭开。

在一项发表于最新的《科学进展》期刊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院李春来、苏彦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月兔二号月球车搭载的测月雷达,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质结构。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于2018年12月,并于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肯特盆地内的冯·卡门陨石坑底部成功着陆,这也是世界首个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的航天器。

南极-艾肯特盆地形成于39亿年前,直径约2500千米,是目前太阳系内已知最大和最古老的陨石撞击盆地。对南极-艾肯特盆地的研究,可以帮忙我们理解大型撞击事件是如何塑造地球及其他系内行星的。嫦娥四号着陆数小时后,其搭载的“玉兔二号”月球车完成分离,在冯卡门陨石坑内缓慢移动,并定期停下来进行一些测量任务,目前已经行驶了超过300米。

月球背面的地下浅层结构冯卡门陨石坑直径186千米,是南极-艾肯特盆地中大量陨石撞击坑中的一个。通过研究嫦娥四号搭载的测月雷达所传回的雷达图像,研究者发现,在着陆区下方散落着大量溅射物,并且清晰地分为三个不同的地层。月球表面发生过大量的陨石撞击事件,每一次撞击都会产生许多碎片,它们会以高速喷出,并分散沉积到周围的月球表面,目前这些溅射物已经覆盖了整个月球的表面。

玉兔二号月球车携带的探月雷达能够探测到月表以下40米深的地层,其探测能力是2013年12月着陆到月球正面的嫦娥三号的两倍以上。

根据目前传回的物性参数和雷达图像,沿着玉兔二号月球车行走的106米的路径,其下方40米的地层呈现出清晰的三层:最表层为地下0~12米,主要由细粒月壤组成,其中嵌有少量碎石;第二层为地下12~24米,这一层是雷达图像上回波强度最大的区域,表明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粗粒砾石,可能是撞击产生的溅射物沉积后,又发生了二次撞击等复杂的地质过程;第三层一直延伸到地下40米深,雷达回波明暗交替变化,表明其粒度呈现粗粒和细粒的互层,是更古老的撞击溅射物的沉积和风化产物。

目前,我们无法确定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区域下方地层的确切年龄,以及这些物质具体来源于附近的哪个陨石坑。不过,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些地层推测月球的部分演化历史。佩蒂内利表示,撞击发生后,较小的喷射物能够飞得更远,因此地层中粒度较小的岩石可能来源于更远的撞击坑。“而相对的,那些大块的岩石,应该只能落在撞击位置的附近。”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和苏联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分别启动了阿波罗和Luna登月计划。

然而当时的探测器都缺乏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具备的雷达探测能力,同时,它们也未能展开对月球背面的探索。

在此之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两个“圣杯号”(Gravity Recovery and Interior Laboratory, GRAIL,即重力恢复与内部结构实验室)探测器曾在2011-2012年进行绕月飞行,通过探测到的月球引力场数据,它们能够以非常低的分辨率,提供月球数百千米深的地层的一些大体特征。而现在,来自中国的探测器为我们揭开了月球地下奥秘的一角。

美国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的月球科学家丹尼尔·莫里亚蒂(Daniel Moriarty,并未参与到新论文中)表示,这个新的发现非常有趣,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月球的演化历史。他说:“月球与地球的表面区别很大。”地球表面经受了许多复杂的风化和地质活动,因此发生过很大的改变。

“而对于月球来说,仅有的两种大规模活动,分别是陨石撞击和火山活动,(而探测到的地层结构)提供了这两方面活动的证据。”在论文中研究者提出,对于这种地层结构,最可能的解释是,火山活动形成的月海玄武岩覆盖了这里,随后附近的陨石撞击事件带来的溅射物逐渐在这里沉积。

莫里亚蒂指出,在之后的撞击过程中,底层的月海玄武岩很可能与其他撞击形成的碎屑混在了一起,因此地层中的一些巨砾岩石可能就是这些玄武岩分解后形成的,而不是由附近的撞击带来的。另一种可能就是月幔物质在南极-艾肯特盆地形成的那次撞击中暴露出来,随后又与其他碎屑混合在一起。

目前,作为历史上在月球工作时间最长的探测器,玉兔二号月球车仍在月球背面行进,探测更多此前从未涉足的月球区域。研究人员希望它能够观测到地层中撞击碎屑的尺寸变化,从而揭露出月球古老的撞击历史中的更多细节。佩蒂内利说:“我们正要求探测器向着(研究人员认为的碎屑)粒度发生变化的方向行进。”研究者认为,这可以极大地增进我们对月球陨石撞击和火山活动历史的了解,并可能为理解月球背面的地质演化过程提供新的思路。

UUID: c034dc8e-840e-4ea5-abf9-7dcc408c33e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20/2020-02-27_月球地下是什么?嫦娥四号最新发现,帮助揭示月球数十亿年的演化史.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