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果的原产地可不是夏威夷的,就跟荷兰豆不是原产荷兰一样......虽然叫夏威夷果(Hawaii nut 的直译),但这只是因为早期被引入到美国夏威夷后,商业化推广的特别成功,大家就都开始管这坚果叫 Hawaii nut 的。它更规范的英文名是 Macadamia,更应该叫做“澳洲坚果”。为啥这英文名拼起来这么古怪呢?
因为最早在澳洲给它命名的是一个植物学家,这位亲,用了一位化学家好朋友的姓氏来命名的(感觉其中必有故事)......
我们日常买到手的夏威夷果,主要分三种:“完全没开壳儿的”、“彻底去了壳儿的”和“只开了个缝的”。今天我们就把这三种的生产制作都看个遍~果子结构先来看下夏威夷果的结构。我们吃的是白色的“种仁”,外面褐色硬壳的那是“种皮”,而再外面一层刚采摘还是青色,后来逐渐干燥变深青色的才是“果皮”。
采收夏威夷果的方便之处是可以等它们成熟后,自己就从树上掉落以后再采收。这就很适合种植园开辟副业——亲子活动,带小朋友们认识自然,蹲在地上捡果实......收集到的成熟夏威夷果,还带着果皮的,就是下图这样的了。
当然上面的亲子采收也只能算种植园的副业,我们的工业化收集就要上更高效的大家伙了。下图这种收集车的原理和我们常见的垃圾清扫车非常相像,一边扫地一边收集......之后送到工厂里过一遍筛,先去掉一波不是目标坚果的其他枝枝叶叶。
现在出来的夏威夷果,虽然也还比较混杂,但基本已经没有什么小树叶和草根了。有的已经在生活的摸爬滚打中褪去了青涩,而有的还很坚强的留着青皮......要是生活的苦头和机器的殴打还没吃够,也不要紧,再来一道打磨外皮的程序,现在的大家,都是很像麦丽素的种子了......
到了这一步,就差不多是完整带硬壳儿的夏威夷果了,之后再干燥、筛检、装袋、包装,也就得到我们能买到最便宜的类型了。如果是买这种完全未开壳儿的,可以用下图 x 宝上 50 块钱的家用小机器,或者是一种 20 来块的多功能胡桃夹子,都能帮你自行体会开核桃般的乐趣......
来个挤压碎夏威夷果的特写,就是靠杠杆原理帮你大力出奇迹......那如果你想直接吃到完全去壳儿的纯白果仁呢?也好办~先把收集到还带硬壳儿的坚果送去集中干燥,等坚果们都降到一定湿度后,再送去一块儿碎壳。
敲开夏威夷果的硬种皮外壳,最主要的方法当然还是“开裂处理”了,工厂里的批量化当然要比我们自己用手动小工具一个个来高效的多,就是下图这样的碾压通道。一道道螺旋金属辊带着夏威夷果往前走,一不小心就给夹裂了脑壳......
轻松挤裂后,我们就获得了混杂在一起的纯硬壳、纯果仁,以及和硬壳难舍难分的果仁......分离出纯果仁的方法非常巧妙,靠各部分本身的密度不同,果仁是会浮在水面上的,外壳则会沉到水底......这些纯果仁一捞一洗,就可以坐着小电梯通往下一个关卡了~
之后纯果仁那堆还要进行烘烤干燥,然后也有可能还混杂了碎裂小硬壳,就需要老奶奶们再人工拣选一遍了。至于之前一大摞分离出来的硬壳儿里,可能还嵌着果仁的那摞,也不能浪费......机器做不到的时候,工厂里也只能靠人工了......
如此拣选后,剩下的硬壳儿也不能扔,还能拿来炼油再开个副业的,原材料收集不易,绝不能浪费......现在要靠底下镂了圆孔的振动筛,去分选出不同的品级了,这弹跳的白白的果仁,不仅看着像奶糖,吃着也有一股自带奶油味。分选的品级,个小有缺损的当然就卖的便宜,完整还大个的那就是高级货了,瓜果蔬菜向来是最看颜值的......
再往后我们用上 X 光、高速照相机、色选机等来组合着去芜存菁,再有一道高温烘焙环节,就能获得我们买到最贵的纯夏威夷坚果仁了。看到这儿,你可能出来个疑惑......这直接去壳儿看起来也很简单啊,那为啥我们买到更常见的是那种带壳儿还有缝的?
我仔细查了一下......台湾的电视台去采访了某大连锁超市采购部的经理,说是因为“很多人觉得还带壳儿的,能比较好的隔绝空气和光线,口感上会更好,当然也便宜点,就宁可自己开壳儿,所以工厂才给做成在机器上批量切缝......”所以夏威夷果壳上的开口,是机器做出来的~
不过虽说带壳的更香,可我并尝不出区别啊!莫非用开壳儿小工具,也是一种 DIY 小乐趣?话说第一次买夏威夷果吃的时候,没找到商家说好赠送的起子,那会儿以为是个核桃夹子啥的......跑去和客服理论,人特委屈的解释“亲......你好好找一下包装袋里头有个小铁片,那就是开夏威夷果的起子......”我还以为那是商家用来压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