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年底暴发以来,已导致2000余人死亡,但有关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理特征一直不清楚。2月16日凌晨,国内“第1例”新冠肺炎患者的遗体解剖工作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完成。但据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福生院士团队2月18日在《柳叶刀》子刊上的文章披露,第一例死亡的肺炎患者解剖时间更早,为1月27日。
这篇在线发表于《柳叶刀·呼吸医学》的文章标题为"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COVID-19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提供了一名COVID-19患者的尸检结果。这位患者是一位50岁的老年男性,最初感染表现为发热,1月22日确诊,后因病情加重,于1月27日经抢救无效去世。
同日,研究者对患者的双肺、肝脏及心脏组织进行了死亡后微创病理检查。王福生团队的文章指出,COVID-19患者与SARS和MERS患者病理特征相似。此外,尽管使用糖皮质激素不是常规治疗手段,但患者肺部病理显示水肿和透明膜形成,肝脏有轻微异常,心脏则无明显损伤,这提示我们对重症患者及时、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呼吸机支持,有助于阻止急性呼吸道窘迫症快速发展。
另外一个关于新冠肺炎患者病理分析的结果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月16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肖书渊主任医师团队在预印本网站Preprint发表文章,标题为Pulmonary pathology of early phase SARS-COV-2 pneumonia,介绍了两例偶然的病理发现。
文章显示,这两例患者接受的是活体检查,他们最初并不是因为新冠肺炎住院的,而是因肺部恶性肿瘤而接受手术,因此刚好进行了肺部手术,但后来发现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文章指出,这两例病例刚好提供了必要的标本,且具有独特的意义,因为对死亡病例进行尸检,也都只能看到疾病晚期加重后的变化,但这个巧合让我们能观察到疾病早期的病理改变,有助于早期指导临床治疗的方案。
尽管已有数项研究描述了临床特征和特征性影像学发现,但此前尚未根据尸体解剖或活检进行病理学研究。这两项有关新冠肺炎患者病理的研究,促进了我们对新冠肺炎病理学的了解,也给临床治疗危重症患者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