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非洲的蝗虫,会飞到中国来吗?

作者: 吴海峰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20-02-19

文章讨论了非洲蝗灾的起因、扩散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并探讨了蝗灾治理的方法,特别是中国在防治蝗灾方面的经验和技术。

最近,新冠肺炎的蔓延搞得大家精神紧张,与此同时,爆发于非洲之角的蝗灾,也开始慢慢向东非和南亚扩展开来。这些蝗虫是谁?蝗灾为什么来势如此汹汹?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否会来到中国?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非洲这次蝗灾的主角叫做沙漠蝗虫(Schistocerca gregaria),又名沙漠角蝗。

适合沙漠蝗虫栖息的典型生境是半干旱及干旱地区,它们通常只生活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植被覆盖度低的地区,范围大概覆盖了欧亚非的30个国家、16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没有发生蝗灾的年份里,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沙漠蝗虫,那大概是“呆若木鸡”,这些青绿色的蝗虫性情迟钝、行为缓慢,还有些害羞,遇到同类会尽量躲避;但在蝗虫大爆发的年份里,同样是这些蝗虫,身体会变成明黄色,兼具黑色斑点,它们的活动能力骤增,集成大群,并且会向其他地方移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天时地利”,导致蝗灾。在解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沙漠蝗虫生命中的重要事件。

通常情况下,那些生活在半干旱地区的沙漠蝗虫分散而居,啃食着各自活动区域内的植物,因此环境中的沙漠蝗虫总数十分有限。交配之后,雌性沙漠蝗虫会将包含约百枚受精卵的卵荚产在湿润的沙土中,其中能有多少卵孵化,以及多久之后孵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如果环境中雨水不那么丰沛,那么就只有少数卵可以破壳而出,其中又只有少数可以健康成长。

但如果雨水丰沛,蝗虫卵的孵化率就会增高、孵化时间也较短,而且沙漠蝗虫一年能繁殖2~5代,同时雨水催生出的植物也能够养活更多的蝗虫。因此,蝗灾的爆发,一方面是因为蝗虫自身繁殖力强,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适宜。

蝗虫群要飞去哪儿呢?我们再来掐指一算,回顾一下非洲之角周边地区的天气。东非多国近期也发生了强降雨。

2019年下半年至今,南苏丹的洪水对约90万人造成了影响;布隆迪近期的暴雨导致某些地区至少十二座山丘山体滑坡,造成27人死亡,9人失踪,10人受伤,超过240户家庭受到影响;肯尼亚的洪水也使得马拉河的水位比往年更高。可见这些地方降雨有多么猛烈。雨水过后,野生植物和庄稼也都茁壮地成长,于是不光原产的蝗虫大爆发,非洲之角的蝗虫也决定:嗯,就去这些地方了!

这次蝗灾是肯尼亚近70年来、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25年来最严重的蝗灾。一群蝗虫可以有多达4000万只个体,一天之内可以移动150公里。蝗虫不但吃野生的植物,而且还啃食庄稼,这让1900万人直接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

蝗灾的危害这么严重,人们有什么办法预防和治理吗?还真有。首先是要预测并遏制蝗虫的扩散。联合国粮农组织会联合多方,在蝗灾形成、爆发之时,以及抵达某一区域之前进行调查、评估和预测。因此潜在的受害国可以在蝗虫即将到达之前,地毯式地在植物上喷洒农药。其次,还会想办法帮助当地的灾民尽快走出困境。例如,会捐给灾民一些钱和物资,为当地人养殖的家畜提供应急饲料,再为他们提供一些种子、种植工具和技术。

非洲之角的蝗虫,不但向南到了东非地区,甚至还飞跃了沧海,抵达了非洲之角的对岸——阿拉伯半岛及印巴边境。于是人们开始担心,它们会不会飞到中国来。根据中科院院士、生态和昆虫学家康乐的介绍,此次蝗灾“应该不会对我国形成严重威胁”。实际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在和蝗灾对抗。“飞蝗蔽天,禾草皆光”曾经是常态,而现在的情况则是“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

根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时期为3.5年,元代为1.6年,而明、清两代为2.8年。那么,现在怎么很少听说中国有蝗灾了呢?因为自建国之后,我们国家就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减小蝗灾对农业及生产生活的威胁。中国的蝗灾防治也是主要分三个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直接灭杀”之外,还有另外两种:一是生态改造(修复),即因地制宜调节水位、改良植被。二是生物防治,即以生物的办法治理蝗灾。

在蝗灾中低密度的地区,特别是远离水源、保护区和畜牧业养殖的地区,利用绿僵菌和微孢子虫等微生物防治办法,释放组织蝗虫聚集的物质,甚至对蝗虫的基因进行改造。康乐院士还表示:“实际上,我们已经与非洲科学院和有关国家的科学家取得了联系,正在洽谈合作事宜”。希望非洲能尽快渡过这次蝗灾,今后也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UUID: 4befb01e-6ca9-4c91-b419-0155e737cbe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2-19_来自非洲的蝗虫,会飞到中国来吗?.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