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一项最新新冠肺炎研究。研究人员对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报告的超7万新冠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包括患者特征、病死率、年龄分布和性别比例、疾病传播的时空特点、所有病例和湖北省以外病例和医务人员病例的流行病学曲线。
在这项迄今涉及最大规模新冠肺炎病例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但大多数患者为轻症表现,轻/中症病例达到80.9%;总体病死率低,粗病死率为2.3%;在死亡病例中,大多数为60岁及以上患者,占比达81%,有合并症的患者死亡率则更高;新冠肺炎发病流行曲线呈暴发流行模式,2019年12月发病的病例,可能为小范围暴露传播模式,2020年1月发病的病例,可能是扩散传播模式;首次描述了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其中1716例医务人员确诊病例,大多数病例为轻症患者(85.4%),病死率低于其他病例。
确诊病例多集中于中老年人。截至2月11日,中国共报告72314例病例,其中,确诊病例44672例(61.8%),疑似病例为16186例(22.4%),临床诊断病例10567例(14.6%),无症状感染者889例(1.2%)。在确诊病例中,患者大多数年龄集中在30~79岁之间(86.6%),在这些年龄范围内湖北省就占了74.7%,其中80.9%的人属于轻或中症。
患有合并症的患者死亡率最高。在44672例确诊病例中,共有1023例死亡,粗病死率为2.3%。未报告合并症患者的粗病死率约为0.9%,而合并症患者的病死率则高得多,在≥80岁年龄组的粗病死率最高为14.8%,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癌症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0.5%、7.3%、6.3%、6.0%和5.6%。除此外,湖北省的粗病死率(2.9%)高出其他省份(0.4%)7.3倍。
男性与女性患者比例差距不大。此前同样来自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报告曾指出,在面对新冠病毒时,男性群体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男性患病比例为每10万人中有0.31人患病,而女性则为每10万人中有0.27人患病。而在此论文中,确诊病例的男女比例差距不大,武汉为0.99:1,湖北为1.04:1,全国为1.06:1。其中在≥80岁年龄组中,男性的粗病死率为2.8%,女性为1.7%,男性患者死亡率明显比女性高。
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省市医疗人员前往湖北支援的人数已达到了2万名,而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时有发生,医护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过度劳累降低免疫力,又极大增加感染病毒的概率,医护人员的安全是当前关注的焦点。在本论文中,首次披露在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诊治服务的422家医疗机构中,共有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了新冠病毒,目前有1716名确诊病例,其中5人死亡。
研究人员在对1688名有病情严重程度的确诊病例进行分析时发现,这些确诊医务人员集中在武汉(64%)和湖北其他地区(23.3%)。医务人员确诊重症比例在武汉为17.7%,湖北10.4%,全国湖北以外为7.0%,整体来看大多数病例为轻症患者(85.4%)。
首次描述了发病流行曲线。截至2月11日,全国31个省份共报告44672例确诊病例(湖北占74.7%)。
通过对报告病例的发病日期进行回顾性分析,还原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5个不同时段全国地理分布变化情况。按确诊病例的发病日期和报告日期,发病人数在1月初开始迅速上升,在1月24日~28日达到第一个流行峰,后缓慢下降。但在2月1日出现单日发病日异常高值,后逐渐下降。而在湖北省外大多数病例(68.6%)病例发病前14天内在武汉居住或去过武汉,或与武汉患者有过密切接触。
论文还指出,虽然目前总体流行曲线的呈下降趋势,但随着返工后大量人员流动,增加了新冠病毒的传播风险,因此限制人员流动、减少接触、多渠道高频率地传播关键的预防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动员多部门快速反应,有效遏制疫情在中国的蔓延扩散。
值得指出的是,这一最新研究论文,中文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刊发,英文在China CDC Weekly刊发,同时,相同内容以流行病学报告格式,中英文报告均在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公布,供国内外专业技术人员阅读。
柳叶刀呼吁要兼顾中、英文读者。
2020年2月17日,澳门大学项玉涛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题为「Timely research papers about COVID-19 in China」的通讯文章,呼吁研究团体努力以中、英文发布传播所有与新型冠状肺炎疾病爆发有关的发现。
此次中国疾控中心用中文在《中华流行病学中心》杂志上发布了最大规模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极大便于国内一线卫生专业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全面了解疫情。中文的传播可在国内快速地传播信息,但英文的发表更有助于促进中国科学家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知识交流,这对实现全球协调和及时的流行病应对至关重要。
自2019年末,源自中国湖北武汉市的新型冠状肺炎疾病(COVID-19)爆发以来,获得了极大的研究兴趣,相关的论文发表不断,极大帮助疫情的研究。国际期刊上许多关于COVID-19的研究论文都是由中国的研究人员撰写的。而在这其中,多以英文发表为主。根据Nature杂志的最新报告,到2020年1月30日,至少有54篇有关COVID-19的学术论文在英语期刊上发表。
而在中国的主要数据库,包括CNKI和万方数据,截至2020年2月3日,仅发表了23篇关于COVID-19的中文论文。这些出版物主要关注流行病学,COVID-19的临床特征以及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的结构或遗传学。
之前,有媒体担心学术机构中的中国研究人员专注于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但对预防COVID-19的流行病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这些发现由于语言障碍而不能直接使一线卫生专业人员和决策者受益。中国科学技术部最近发表的一份声明也鼓励研究人员将重点放在流行病预防上,并用中文发表结果。项玉涛等人认为,强调以英文发表临床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国科学家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知识交流。
「我们希望研究界除了英文出版渠道外,也努力用中文传播所有与COVID-19爆发的有关发现。例如,在《柳叶刀》杂志上将有关COVID-19和SARS-CoV-2的临床研究论文翻译成中文,并将这些翻译后的文章迅速免费提供给中国公众。」以中文和英文进行广泛传播,将实现向国际科学界及时传达重要发现的目标,同时还将这些信息传播给需要了解COVID-19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的一线医疗人员。
该策略将改进有效的控制策略,以最终控制病毒并保护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