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物种日历上都会出现一篇翼狼和卢平双“狼”合写的文章——海獭,灰熊,狼,都是食肉目的物种。今年,我们还想聊聊一种“狼”,那就是堪称“海中狼群”的虎鲸。
虎鲸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颇为“精分”:一方面,虎鲸从圆滚滚的体型到奥利奥之配色都算得上是海洋版大熊猫,再加上一抹让人时时产生错觉的白色眼斑,着实憨态可掬;另一方面,英文俗名killer whale的它们长期背负着“杀人鲸”的恶名,刻板印象中高耸出水的黑色背鳍是如同鲨鱼鳍一样的“危险”信号。
实际上,野生环境中的虎鲸从未有过伤人致死的记录,反倒是被我们人类圈养起来用于表演的虎鲸曾经引发过数起“杀人”事件。不过在指责它们“具有强烈攻击性”之前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如果把人关在一个只能勉强转过身的房间里,只给你四面墙,断网断WiFi断流量断外卖,没有任何人和你聊天,连本书都不会提供。我相信没有谁能够在这种环境下维持神志清醒——对虎鲸而言亦是如此。它们日常活动需要广阔的水域供它们巡弋和玩耍。
人工圈养的场地无论是面积还是水深都无法满足虎鲸正常的活动需求。人工圈养几乎无法让多头虎鲸共存在一个池子中,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社交活动对于虎鲸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再加上水池中匮乏而且一成不变的丰容,连个玩具都找不到,这对于充满好奇心的虎鲸而言,无疑是最可怕的酷刑。
逼仄单调的生活环境,加上被迫展示违背天性的行为动作,致使那些圈养虎鲸饱受精神抑郁的折磨而且无法宣泄,最终才导致了那些伤人和自残事件的发生。
虎鲸的分布十分广泛。它们喜爱中高纬度靠近陆地的海域,但是在温暖的大洋深处也有所目击。虎鲸和狼的相似之处,并不限于它们都是“社会人儿”。作为犬科中的顶级捕食者,狼常常是凭借着超强的心肺能力,把大型猎物追到筋疲力尽而得手。
而虎鲸也打好了如意算盘:作为身躯庞大的温血动物,它们的机动能力在冷水中几乎不受影响,无论是在白令海追猎鱼群,还是在好望角对抗冷血的大白鲨,都游刃有余。这可能也是虎鲸们偏爱中高纬度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
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极附近海域是虎鲸出没最为频繁的地区。研究发现,这些虎鲸群体分成了好几个“生态型”,不同生态型的虎鲸食物不同,生活习性不同,群体大小也不一样。在北太平洋上,虎鲸的势力范围西起远东堪察加半岛,经过阿留申岛链、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向东向南直到美国加州沿海。根据对北太平洋种群的研究,虎鲸主要分为“居留型”、“过客型”和“远洋型”三类。
像绝大多数动物社群一样,虎鲸群体大致以家族为基本单位。除了在捕猎时更有效率的团队合作之外,家族社会的存在让“文化”的传承成为了可能。居留型虎鲸的群体通常更大更稳定,其中的传奇一员便是生活在美国和加拿大沿海的雌性J2“老奶奶(Granny)” ,带领着南方居留型虎鲸三大家族之一的J群,在2017年去世时可能已有105岁高龄。
谈到“找吃的”这方面,虎鲸的手段可以说是相当令人着迷。除了前面提到的“搁浅式捕猎”之外,它们捕猎大中型猎物的手段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如有的虎鲸群能够引发“小型海啸”,以数头虎鲸齐头并进的队形突进到浮冰附近后,迅速下潜制造湍流的方式引起局部巨浪,将海面上的浮冰弄翻震碎,把躲在冰面上的海豹、企鹅等猎物冲入海中进行捕猎。
还有的虎鲸会以“收口袋”的形式,通过“吐泡泡”制造大小不同的“包围圈”将猎物逼向一个特定的方向,然后由埋伏在袋口的虎鲸负责“收网”。更有趣的是,部分虎鲸群还能够捕猎比自己体型大上数倍的须鲸幼崽,使用的方法则是轮番用腹部将猎物的鼻孔堵上,使其无法呼吸窒息死亡。而这种种对操作要求极高的捕猎方式,都可以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在虎鲸群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