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资料显示,打边炉里的“边”正字应该是“甂”,意为食物器皿,所以就是涮锅的意思。但现在这个写法可以肥肠形象生动地体现出“围在炉边涮东西吃”的意向,所以也没啥毛病。至于为啥是打?有种说法是因为往锅里下食材的过程很像打锅沿。大家听听就好。
不管是涮火锅还是打边炉,都应该是热腾腾香喷喷的感觉才合理(何况南方还没暖气……),按理说比北方人更需要火锅来慰藉肉体和心灵。
但搜出这款顺德清水边炉的时候,爱吃九宫格火锅的本人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连点盐都不放可还行?这也太刺激了???顺德人表示,我就呵呵,你们根本不懂我们对食材原本质感和鲜味的极致追求。一锅滚水搭配几片葱姜陈皮,才能直接品尝到那股直击灵魂的鲜香与细腻。这么个吃法对食材的要求奇高无比:稍微不太新鲜的肉腌一腌也能吃,清水汆一下就捞出来可是会被打出原形。但毕竟顺德是以鱼生出名的美食天堂,不就是鲜吗?
根本不在话下!
秉持着这份对鲜味的追求,顺德的清水边炉在吃法上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不同的季节,食材不同,搭配不同,吃法和顺序也都有讲究。夏天你能看见清透如蝉翼的草鱼片飘落至锅底,几秒钟后就被捞出,搭配酱汁食用一口入魂。秋冬可能就会换成鲢鱼滑,鲜嫩又爽口。除此之外,牛、猪,以及广东人最擅长的鸡,不同部位也被肢解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连猪脸肉都可以拿来涮。
粤式火锅里还必须提到的是潮汕牛肉火锅。随着潮汕牛肉火锅冲出粤东,走向世界,火锅爱好者们的选择面也一下子被拓宽了许多。从芝麻酱、干碟、油碟迅速无缝切换到沙茶酱上,拿着漏勺掐着秒表愉快地涮起了牛肉片。和顺德的清水打边炉一样,潮汕人对牛肉的追求同样在于一个鲜字。好的牛肉必须是极度新鲜的,从屠宰场宰杀完毕到送去饭店分好部位切片,快的话只要不到一个小时,你甚至能够看到牛肉表面还会抽动。
这样的牛肉,涮的时候自然不敢大意,毕竟一旦煮老了就失去了爽滑鲜嫩的口感。手打牛肉丸的制作过程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为了吃出Q弹的口感,不光要把牛肉打出胶感,还要把里面的杂质(比如血管)统统剔除,才能呈现至高无上的味觉体验。这样的牛肉丸,即使同样用清水来涮,照样是鲜甜爽嫩,让人入口不忘。
吃潮汕火锅,还不能不提沙茶酱。其实沙茶酱的前身,就是风行于马来和印尼的沙嗲酱。然而这两种酱料在多年的发展之下,口味早已大有不同:沙茶酱有一股标志性的虾干气味,口感偏咸,搭配清淡的牛肉边炉来吃,风味相得益彰。不仅如此,沙茶酱还能献身煎炒烹炸之中,燃烧自己,照亮其他食材之美,沙茶牛柳就是一例。
潮州打冷并不是说潮州人实在是如此憎恨寒冷天气,也不是说在潮州讲冷笑话就会被打死,而是指潮州的特色冷菜,比如卤味和腌制类菜品。潮州的卤水有多出名?在潮州菜的排名里不说第一,那也是top3的地位。卤水的配方和熬制方法更是大有讲究,熬好了还要细心保管小心变质,可以说从头到尾都是技术活。卤水熬得好,小到花生和豆腐,大到鸡鸭鹅统统都能做成令人拍案叫绝的美味。那么问题来了,打冷这个名字是哪里冒出来的?
有一种说法是,打冷一词其实是来自香港的“打round”,就是转个圈圈吃掉你(?)的意思。在香港的潮州大排档,卤味这样的冷菜都是事先烹饪好摆在摊位前的,食客要自己兜两圈挑好要吃的东西才行。久而久之“打冷”一说就流传开来,成了潮州冷菜的代名词。另一种说法是,潮汕话的“担子笼”连读起来,和广东话的“打冷”发音类似,“担子笼”是指小贩挑着竹箩当街叫卖冷餐熟食。于是在粤语地区,打冷这一说法就流传开来。
我的潮汕朋友们也表示他们不会说“打冷”,第一次听到说“打冷”,是在广州……关于打冷称呼的由来,以上这两种说法也都没有准确依据,所以就列给大家做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