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隋炀帝为了去扬州看琼花发朋友圈,动用大量人力开凿大运河,横征暴敛,导致隋朝速亡。在宋人的诗文里,琼花总是用以抒发亡国之痛。那古人所说的琼花是什么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相传琼花仅扬州后土祠有一棵,后世不断有人宣称琼花之珍贵,甚至称为“无双”,并为它修“无双亭”,如宋《山房随笔》所记:“扬州琼花,天下祇一本,士大夫爱重,作亭花侧,扁曰无双。”
古人所说的“琼花”很可能指的是今日的绣球荚蒾[mí](Viburnum macrocephalum)——因为今天所谓的琼花(V. m. 'Keteleeri')在南方山野间常见,而绣球荚蒾是琼花偶然出现的一个变异,在当时相对少见,也许这催生了隋炀帝为看“琼花”下扬州的传说。
由于花序上没有可育花,这个变异不能产生种子,但绣球荚蒾开满不育花的美丽花球受人喜爱,人们帮助它进行无性繁殖,从而成为了一个品种。现在我们见到的绣球荚蒾都是扦插来的,它们也会嫁接在琼花的枝干上。
从学名上看,琼花被写成了绣球荚蒾的一个品种。明明是先有琼花后有绣球荚蒾,为什么辈分儿就像于谦和于小谦一样乱了呢?这一切,都与植物命名和流传过程中的“张冠李戴”有关。拉丁学名的命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只有西方人参与,名称出现的顺序也体现着西方人认识世界的过程。绣球荚蒾先于琼花被西方的植物学家发现并定名,发表新物种时依据的是上海凤凰山采集的标本,所以后发现的琼花只能屈居变型的位置。
扬州被金人铁骑踏破后,当时著名的绣球荚蒾植株很可能毁于战火,后人又开始种植“聚八仙”以代替琼花。“聚八仙”又称“八仙花”,它到底指的是什么,也一直众说纷纭。“八仙花”这个名字基本稳定下来是在清代,指的就是如今的绣球(Hydrangea macrophylla)。《清稗类钞》记载“八仙花为落叶小灌木,高四五尺许,叶对生,椭圆平滑。花大而美艳,多数丛集如圆球,故又称聚八仙。其萼能变两种颜色。
俗谓之洋绣球”。在吸引传粉者的时候,荚蒾属大多数种类都采用了“花”海战术,将较小的花朵凑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大的花序增加面积,使花朵更加醒目的同时还比较节约能量。琼花花序中心集中的可育花。不同的荚蒾又有不同的招数:有些种类花期极早,在其它植物开花之前抢占先机,比如香荚蒾(V. farreri)。有些种类单朵花就很大,靠实力吸引传粉者,比如红蕾荚蒾(V. carlesii)。
有些种类比如琼花、蝴蝶戏珠花(V. plicatum var. tomentosum)和欧洲荚蒾(V. opulus),产生了硕大的不育花,借助这些“好人”的扶衬,吸引传粉者的眼球。它们都有花序上全为不育花的品种,如同洁白的雪球(欧洲荚蒾全部可育花都变成不育花的变异,俗称即为“欧洲雪球”),十分可爱,是重要的园林观赏植物。
今天,琼花和绣球荚蒾的栽培范围已远远超出扬州。虽然它们不是很耐寒,但即使在北京露地栽培过冬也没有问题,让我们感受到隋炀帝当年朋友圈的惊艳(大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