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 | 心理防护十问十答

作者: 科学大院

来源: 中科院心理所

发布日期: 2020-02-07

本文通过十问十答的形式,详细解答了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人们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内容涵盖了心理状态对健康的影响、疫情压力下的常见反应、如何处理极度恐惧和焦虑、以及如何找到靠谱的心理咨询专家或机构等方面。

一、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身-心”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通常身体不好,心情会沉重;心情持续不好,身体也容易出问题。比如长期焦虑、抑郁等容易导致食欲不振、肠胃疾病、冠心病等,其原因与不良心理状态引起的身体免疫力下降有很大关系。面对当前严重的疫情,通过稳定情绪,调节心态、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

二、疫情压力下,人们的常见反应是什么?

大多数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可能会产生心理学所说的“应激反应”,常见的反应有:情绪、认知、行为三方面。通常大部分人的应激反应会在一周内逐步缓解。心理应激不全是坏事,它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们的警觉性、敏锐性,激发人们通过主动积极的自我调整适应新变化。

三、面对压力,心情总不好,是不是就成“神经病”了?

在心理学上没有“神经病”这个概念,人们平常所说的“神经病”大约是“精神疾病”或“心理失控不可理喻”的意思。精神疾病、心理疾病也是病,及时医治是可以康复的,不应讳疾忌医,更不应歧视相关病患。人类的心理有很强大的“自愈能力”,对大多数人而言一般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自愈,不需要特殊的干预。

四、感到极度恐惧、焦虑,始终放松不下来怎么办?

人的负面情绪越压抑越容易出问题,因此要学着逐步“允许”自己可以有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出现,不压抑不纵容。学会陪伴自己并与自己对话,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究竟哪些需要没有被满足或经常被忽略了,然后对症下药。

五、不停地刷各种信息,总感觉有不可控的事要发生,如何是好?

人们遇到无法消化的巨大的持续的压力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无能为力,同时求生的本能也会被深度的激发,“生(战斗)”与“死(放弃)”两股力量在内心争斗不休,焦虑倍增,于是就会产生“虽然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却总要抓住点什么”的强烈冲动。

六、忍不住总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对照自己和家人的反应,越看越像,越看越担忧,这正常吗?

自从有了搜索引擎,很多人出现身心不适时,首先不是去专业机构诊疗而是到网上寻找标准和答案,于是越对照觉得越像,然后“意识狭窄”变得疑神疑鬼,并在自己身上找出更多符合某种严重疾病标准的“症状”。

七、“自我隔离”时间久了生活枯燥郁闷,睡不好,可以做些什么?

当前阶段作为普通民众“自我隔离”就是爱自己、爱社会、支持抗疫的表现。“工作久了想休息,休息久了想出去”,这是社会人的正常需求。自我隔离是对日常工作生活方式平衡性的一种破坏,引起身心方面的诸多不适也在情理之中。

八、因为被隔离而忧心忡忡。周围有人病亡,感到恐惧、倒霉、孤独和无助,怎么办?

相信科学,相信政府,抗疫过程有痛苦,但危机一定会过去!当前科学界对“新型冠状病毒”特性的认知尚处在一个过程中,长期陷入倒霉自责、孤独无助等负面情绪,无益于抵抗疾病,也无益于康复。

九、各种心理学名词似懂非懂,也有很多道理都懂但做不到,怎么办?

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知识多寡无明显关系。因此掌握多少心理学知识并不能迅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必沉溺在“知识焦虑”和“本领恐慌”里。

十、怎么样找到靠谱的心理咨询的专家或机构(平台)?

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起步晚,整体水平及规范性有待提高,需要服务的民众要特别警惕打着各种“第一人、心理大师、秘法灵修”等旗号的所谓专家,以免上当受骗。

UUID: 4abea32e-3821-4c52-b188-11e375a9ad84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2-07_抗击疫情心理防护十问十答.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