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30小时新生儿确诊,专家提醒新冠病毒存在母婴传播可能性。昨日,武汉儿童医院表示,该院确诊两例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中一位新生儿在出生30小时后进行的核酸检测中显示为阳性,这也是目前年龄最小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目前,新生儿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该病区负责人、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主任医师曾凌空表示,这个案例提醒我们需要关注新冠病毒可能存在的一种新传播途径——母婴垂直传播。
目前,母婴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尚未得到确认,仍需进一步分析。
2月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首次规定将CT影像结果作为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标准(只限于湖北省内)。在第五版诊疗方案中,湖北省新增“临床诊断”分类:疑似病例若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归为临床诊断病例。
此外,湖北省“疑似病例”的标准放宽:无论有没有流行病学史,只要符合“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和“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这2条临床表现,便可考虑为疑似病例。
据新华社报道,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已完成临床试验的注册审批工作,第一批病例入组工作也已就位。首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今日起将接受用药。
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由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牵头,研究将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等多家临床一线接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医院中进行,拟入组761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展开。此前,中国科学家发现瑞德西韦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对新冠病毒有较高的活性。这项试验将检验该药在临床中的表现。
近日,“全基因组图谱泛癌分析计划”(PCAWG)完成了对38种不同肿瘤的全基因组图谱分析。
许多已知的致癌因素,都会在DNA中留下特定的损伤痕迹,这被称为突变特征。这个项目追踪了不同肿瘤中突变特征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地增进了我们对癌症的了解。项目报告指出,这可以帮助鉴定肿瘤出现数年前发生的突变,使早期癌症检测成为可能。另外,医生还可以根据基因组直接识别肿瘤类型,帮助定制治疗方案。研究结果共23篇论文,分别发表于《自然》杂志及其子刊。
在一项发表于《自然》的最新研究中,数位华人科学家合作,研发出一款高效率的水滴发电机。利用摩擦起电效应的液滴发电机已经存在,但其电能转化效率较低。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使用可长期带有电荷的永电体材料聚四氟乙烯,以及类似于场效应晶体管的独特结构,研发出的液滴式发电机瞬时功率密度达到50.1瓦,较传统的液滴发电机增加了数千倍,电能转换效率亦大大提升。
研究人员表示,一滴100 微升的水滴由15厘米的高度滴下,可产生超过140V电压,发电机产生的电能足以点亮100盏小LED灯。
据一项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的研究,科学家利用MOSFIRE光谱仪观测了一个120亿年前的“怪兽”超质量星系。这个星系被称为XMM-2599,它在宇宙诞生20亿年时就达到了3000亿倍太阳质量,最活跃时一年可形成1000多倍太阳质量的恒星。
然而,在前10亿年以极快速度产生大部分恒星后,这个星系在18亿年时停止活跃,这可能与燃料不足或黑洞形成有关。对其的观察有助于为早期星系的形成及其终止模型带来新的见解。
在最新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中,英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μ子对撞机。由于μ子的质量是电子的207倍,其碰撞可以产生更多能量。研究团队发现,通过对μ子进行电离冷却,可以减少μ子流在错误方向上的运动,并且能够产生高质量的μ子流,从而扩展现有对撞机的可研究范围。研究者预计,这类μ子对撞机会比现有的对撞机更小,成本也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