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足鲍(Haliotis iris),来自原始腹足目鲍科鲍属。如果你已在餐桌上邂逅过它,想必那宽大黝黑的腹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你知道吗,为了来到你面前,它们跨越赤道,至少跋涉了11000公里。为了报答这份珍贵的情谊,我们或许应该对它多一些口感之外的了解。
南太平洋的美丽岛国新西兰,是黑足鲍的故乡。和同样分布在新西兰的黄足鲍H. australis相比,黑足鲍算得上是非常懒的吃货了。黑足鲍常在岸边取食由海流和潮汐带来的海藻,而且似乎并不挑食,它们并不怎么挪窝,海流会源源不断地带来海藻。而黄足鲍则似乎对吃要有追求一些,它们会更加积极地寻找附着在岩石上的海藻。
尽管黑足鲍不怎么爱挪窝,但它们也并非在海岸边随意分布,而是存在着相对泾渭分明的界限——壳长小于70mm的幼体,倾向选择中潮带的石缝或石块下的“儿童乐园”,而成体则倾向于选择低潮带的“成人世界”。这样的选择与黑足鲍对光的反应有关。当个体较小时,它们通常体现出避光性,这使得它们会寻找躲避处,避免被捕食;稍大些的个体则对光不怎么敏感。
黑足鲍的成长不仅意味着它们要踏入位于低潮带的“成人世界”,也意味着它们需要担负起繁殖的重任。它们大约在4龄、壳长约60mm时达到性成熟。夏末秋初是它们繁殖的季节。成熟的雌鲍与雄鲍排出配子,在海水中完成受精、孵化。刚刚孵化出的幼体是在水中漂浮生活的,如果它们足够幸运没有被洋流冲散,也未被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捕食者吃掉,那么大约经过三天,它们就可以发育成底栖生活的稚鲍了。
它们将在浅海的岩礁质海底继续生活,并茁壮生长。
黑足鲍被誉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鲍,然而你可能觉得怎么看它们都是一副相貌平平的样子。不急,它的美丽只是藏了起来,让我们一道去好好发掘一番。如果你跟鲍鱼打过交道,你或许知道鲍鱼身体由一个宽大的贝壳和贝壳下的躯体组成。躯体之中,肌肉质腹足占据了大部分体积,这也是我们最主要的食用部分。翻开它们宽大的腹足,我们便可以见到充满珍珠光泽的壳内面,这便是鲍鱼的珍珠层。
我们通常能见到的食用鲍鱼是皱纹盘鲍H. discus和杂色鲍H. diversicolor,它们珍珠层的光泽已经十分耀眼,但和黑足鲍比起来,还是逊色太多了。黑足鲍的壳内面通常为蓝、红和绿等多种色彩交错,就如彩虹一般。它们的种本名iris在希腊语中是彩虹的意思,就是为了描述它们绚丽多彩的贝壳。
要说最熟悉黑足鲍的,肯定要属与它们一同生活了上千年的毛利人了。毛利人不仅会食用黑足鲍的肉,还会将其壳制成工艺品。在毛利人的木雕中,常常用黑足鲍的壳做成雕像的眼睛。他们相信,这些如同星空一般绚丽的贝壳,代表着祖先在夜空中向下凝视的双眼。此外,一些当代的新西兰珠宝商还会利用黑足鲍的壳制作胸针、项链、耳环、手镯、护身符、手镯、吊坠、戒指等现代首饰。
黑足鲍美丽的贝壳赋予了它食用之外的价值,然而这种美丽,有时也意味着危险。作为鲍属中体型较大的一种鲍,它们生长并不迅速。因此,为了平衡黑足鲍的种群数量与人类利用之间的矛盾,新西兰政府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规定:黑足鲍仅能采用自由潜水(不携带水下供气设备,仅以单一呼吸和屏息进行的潜水活动)的方式捕捞。不仅如此,新西兰政府对黑足鲍的捕捞规格也做了限制:黑足鲍的可捕规格为125mm,每人每天配额只有10只。
要达到这个规格,黑足鲍至少需要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