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身处武汉抗疫一线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在网络上发出呼吁:建议以 CT 影像学检查阳性替代核酸检测阳性,作为目前临床确诊武汉新冠肺炎的主要依据。2月5日,国家卫健委推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更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诊断标准,把湖北省外与湖北省内患者进行了区分。
湖北省内患者在“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基础上,增加了“临床诊断病例”的分类,疑似病例中有CT 影像学检查出肺炎影像学特征者,即可纳入此组。
除了修订“临床诊断病例”的标准外,新方案在湖北省的隔离处理上也更加积极。此举的意义是在疫情严重的湖北省加强隔离,以CT影像学阳性的“临床诊断”弥补核酸检测的滞后、假阴性等不足。核酸检测结果容易产生假阴性结果,出现漏诊。核酸检测还存在着检测资质要求较高、检测时间较长等缺点。CT的普及性高,操作便捷,对肺炎的灵敏度高。
需要注意的是,共用CT交叉感染风险高,CT识别新冠肺炎容易“错杀”以及CT检查自身的局限性意味着CT筛查新冠状病毒肺炎并非完美无瑕。以核酸检测定性新冠状病毒肺炎的地位毋庸置疑。
目前采用的检测方法是通过荧光PCR技术,检测患者生物样本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含量,如果核酸含量超过某个临界值(即阳性结果),则认为该病人被新冠状病毒感染;但是当样本中核酸含量低于某个临界值(即阴性结果),也不能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即荧光PCR法)因为核酸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受到样本质量、检测时机、技术成熟等条件制约,容易产生假阴性结果,出现漏诊。除了假阴性的可能性外,核酸检测还存在着检测资质要求较高、检测时间较长等缺点。确诊新冠肺炎离不开病原体核酸检测。
为什么核酸检测会有假阴性?样本采集与质量影响检测结果。目前,来源于病人的多种生物样本均可以提取出病毒核酸。包括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等。下呼吸道标本:包括深咳痰液、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肺组织活检标本。除此之外,还有血液标本、眼结膜拭子和粪便标本。用于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的样本,目前大多为呼吸道标本,毕竟经由眼结膜或粪-口传播的病例还不明确。
上呼吸道样本优点是取材容易,尤其是咽、鼻拭子,在目前病患集中、医疗条件紧张的疫区可以方便快捷地展开。但是受到操作手法等影响,如果采集所得的细胞数目过少,可能导致病毒拷贝数(病毒量)不够,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相对而言,下呼吸道样本的质量更好,但临床上一般使用支气管纤维镜进行取材,对疫区的医疗设备、专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并不能很好地推广至基层医院。
而且,用于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需要尽快进行检测,4℃冰箱能保存待检测标本24小时,对于没有检测条件的基层医院也是一种挑战。
检测时机难以保证。有部分早期患者会呈“假阴性”,就是说有些早期患者,CT扫描阳性,可是核酸检测阴性。这是由于部分早期患者咽部病毒拷贝数比仪器的检测极限低造成的。试剂盒质量问题。截至2月5日,现阶段国药监局已经应急审批通过了7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但市面上仍充斥着超过30种试剂盒,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试剂盒的灵敏度差异,也是造成临床检测结果假阴性和时阴时阳的原因之一。
新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效率比CT低。检测资质要求相对高。新冠状病毒属于传染性较强的病毒,为了防止测试过程中发生病毒泄露或人员感染等生物安全事件,实验室必须达到二级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实验室的个人防护需采用生物安全三级,操作人员也必须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检测员。截至2月5日,湖北省内有18家疾控中心、66家医院以及13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获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
检测时间相对较长。现在网路上充斥着各种关于快速检测新冠病毒的广告,有些宣称十几分钟就能出结果,它们用的是还未成熟的技术,不能作为临床诊断标准。实际上,通过国药监局批准的核酸试剂盒,几乎都是荧光PCR技术。一般的荧光PCR需时最少三四个小时,要是算上分析数据、出报告可能得五六个小时。和CT相比,荧光PCR的耗时更长。
CT弥补核酸检测的不足。CT普及性更高。我国基本上二级以上医院都已经配备CT,包括一些民营医疗医院、体检机构,都具有相应的检测设备和人员。CT操作更便捷。对比起核酸检测,CT在耗时上完爆前者。完成一次肺部CT扫描只需要几十秒,一台CT一天至少可筛查几百人。日前,移动CT检查车已经增援武汉,可以直接进入社区进行筛查,避免患者扎堆造成交叉感染。
而且,高清晰度的CT图像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实施全国影像学专家远程阅片,有经验的临床专家能及时驰援经验不足的基层医院,减轻一线影像医生的压力。这样的举措不但能保证临床医疗需要,还能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进一步缓解疫情的压力。CT对肺炎灵敏度高。与X线图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更高,可以更好地显示肺部的病灶所在。在肺炎的临床筛查中,CT是目前最高效的检查方法。
CT筛查并非完美无暇。
共用CT交叉感染风险高。CT室为了达到防尘、控温的目的,设计上本来就具有空间密闭、空气流通较差、细菌容易滋生的特点。疫区内人员复杂、空气中病毒浓度高等更增加了共用CT人群的交叉感染概率。
2月2日,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发布《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放射检查方案与感染防控专家共识(第一版)》,明确指出为了降低院内感染风险、阻止疫情传播扩散,要求有条件的医院开设发热患者专用CT,没有条件的医院只能每检查一个病人,就进行一次设备消毒。
CT识别新冠肺炎容易“错杀”。与肺炎识别的灵敏度高相对,CT对本次新冠肺炎的特异性偏低。冬春季节本来就是流感高发季节,新冠肺炎与其他病毒性肺炎、机化性肺炎、嗜酸性肺炎等在影像学表现上存在重叠,鉴别上具有一定的困难。杭州市卫健委1月26日起向社会公布了120例有病史详情的确诊病例结果,分析显示患者影像阳性的只有76例,敏感性63%,而所有患者均由核酸检测阳性而最终确诊。
CT检查自身的局限性。
作为一种普及的影像学CT,如果被检测者的肺组织密度有差异,可能会有不同影像表现的假象,混淆医生的判断。而且肺部发生感染时间,依据人体免疫状态差异可能不同, CT表现也可能随着诊断时机而不同,显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判断有影响。
尽管CT不可能作为确诊新冠肺炎的最终手段,但作为筛查手段有明显的优势,为临床一线抗疫医师提供了一条诊断的“金线索”,能够提示医生更重视哪些患者,弥补了核酸检测的不足,更好地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治”。
新的诊疗方案及时、合理地听取了一线抗疫工作者的呼吁,增加了CT影像表现分析在湖北疫区病例的诊断标准的比重,无论对湖北疫区、还是全国的抗疫一线工作都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