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把手上首次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再次失败 | 全球科技要闻

来源: 环球科学

发布日期: 2020-02-04

《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两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揭示了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的相似性及其可能的来源。广州市疾控中心在确诊患者家中门把手上首次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国家卫健委报告了最新的疫情数据。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再次失败。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设计出新型锂离子固态电池。大型队列研究支持食用红肉和加工肉类有害的观点。研究指出内耳毛细胞损伤与特殊受体有关,可能开发出“化学耳塞”保护听力。微塑料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比此前认识的更严重。

今天,《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两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其中一篇由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的石正丽团队完成,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了鉴定和表征,揭示了其与SARS冠状病毒的相似性。研究分析了7例重症肺炎患者的样本,其中6人为武汉海鲜市场内的工人。研究者发现在其中5名病人身上获取的全长度基因组序列彼此之间几乎完全一致(相似度超过99.9%),与SARS冠状病毒有79.5%的序列一致。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该病毒序列与一种蝙蝠冠状病毒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相似度高达96%,表明蝙蝠可能是该冠状病毒的来源。此外,他们确认了2019-nCoV进入细胞的路径与SARS冠状病毒一样,即通过ACE2细胞受体感染。

另一篇论文由复旦大学张永振领导完成,报道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序列,该病毒基因组从就职于出现首批患者的海鲜市场的一名病人身上获得。研究对从患者收集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肺分泌物)进行了基因组测序,鉴定出了一种新型病毒(新冠病毒),并发现该病毒基因组与蝙蝠体内发现的SARS样冠状病毒有89.1%的核苷酸相似性。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监测中,在一名确诊患者家中门把手上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这是广州首次在外环境中发现。广州市疾控专家提醒,日常家居环境中,有许多可能造成病毒间接传播的途径,容易被人忽略。

据国家卫健委官网,2月3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235例(湖北省2345例),新增重症病例492例(湖北省442例),新增死亡病例64例(湖北省64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57例(湖北省101例),新增疑似病例5072例(湖北省3182例)。

截至2月3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累计确诊病例20438例,现有重症病例2788例,累计死亡病例42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632例,现有疑似病例23214例。

目前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221015人,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2755人,现有171329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33例:香港特别行政区15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例,台湾地区10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有效的艾滋病疫苗,但却屡次碰壁。今天,一项备受瞩目的临床试验再次以失败告终。这项代号HVTN 702的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始于2016年10月,在南非进行。试验共有5407名年龄在18~35岁之间,感染风险较高的健康志愿者参与。其中一半为实验组,在18个月的时间内接受6次疫苗注射;另一半则接受安慰剂注射。

这项研究原计划观察至2022年,但由于目前实验组中的感染者为129人,甚至高于对照组的123人,因此这项试验提前宣告失败。在一篇发表于《自然》的论文中,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用导电材料设计出一种三维蜂窝状纳米管阵列结构,并在该结构上负载锂金属和固体电解质。这种将金属阳极直接与导电支撑结构结合的设计理念,解决了锂金属在“充电-放电”过程中因频繁伸缩而导致电流不连续、电极与电解质间易脱离的问题。

此外,三维结构增大了电极的接触面积,全固态降低了电池重量、提高了能量密度。由此构建的固体电池经过100次充放电循环后性能依旧。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固体电池将显著降低用电器充电次数并延长单次工作时间。

最新一项发表于JAMA子刊的大型队列研究,再次支持了食用红肉和加工肉类有害的观点。研究指出,食用除鱼肉以外的其他肉类,均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除鱼肉外,每周食用其他肉类如红肉、加工肉类和家禽肉,会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3~7%。而每周食用红肉和加工肉类,还会使整体的死亡风险增加3%。研究人员表示,鱼肉、海产品和植物(如坚果和豆类)来源的蛋白,可以替代作为人类健康的蛋白质补充食品。

声音信息需要通过内耳毛细胞传递到神经细胞,但音量过大会导致毛细胞受到不可逆的损伤,最终导致听力丧失。一项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的研究指出,内耳毛细胞的损伤与某种缺少GluA2蛋白的特殊受体有关。在小鼠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靶向药物阻断了这种受体后,小鼠在仍能听到声音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避免噪音造成的听力损伤。

戴耳塞等物理手段在保护听力的同时会影响听觉,而研究者希望通过这项技术开发出“化学耳塞”,在保护听力的同时不影响听觉。

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的研究指出,微塑料污染对水体生态的破坏比我们此前认识的更严重。研究人员发现,微塑料会对底栖蠕虫的生存构成威胁,而这些生物恰恰是生态循环中的关键一环:它们不但为处于食物链上层的生物提供营养,还负责分解水体中的有机质。这是科学家第一次探究微塑料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这项研究提示我们,如果继续不加限制地消耗塑料制品,这种污染将愈发严重。

UUID: 76808b34-0c6e-4fc0-b56f-6881c4952306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20/2020-02-04_门把手上首次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再次失败全球科技要闻.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