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首批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专家团队成员抵达武汉,对新型肺炎进行重症救治攻关。1月1日金银潭医院现场照片显示,专家组成员按“空气传播隔离措施”进行防范。北京时间1月30日凌晨,美国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线了一篇关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瞬间引发舆论关切。
有批评者认为,论文提到的“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生了人际传播”,显示包括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内的论文作者至少在1月初已经掌握了明确的人传人的证据,但外界直到1月20日才了解到病毒可人传人。也有科学家表示,该论文属于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数据采集和分析都是滞后的,为何一定要推演到“隐瞒疫情”。
这篇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的文章,作者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香港大学等十几个机构。论文对截至2020年1月22日已报告的、经实验室确诊的425例病例的数据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作者们发现,这些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9岁,56%为男性。
在2020年1月1日前发病的病例中,55%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相关,而此后发病的病例中,仅8.6%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相关。病毒的平均潜伏期为5.2天,每例患者平均将感染传给了另外2.2人。“根据这一信息,有证据表明,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密切接触者之间已发生人际传播。”论文的结论部分写道。
然而,这一“结果新颖”的研究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在微博上评论称,该研究显示病毒的人际传播力2.2,这一数字显著低于SARS冠状病毒,也吻合世界卫生组织之前的预测(1.4-2.5)。王立铭指出,即使用最粗糙的分析,也看得出“在1月初的头几天,和华南海鲜市场无关的患者数量就开始占据绝对多数。病毒人际传播的迹象已经非常非常明确了!”
中国CDC的回应称,“及时在学术刊物发表调查结果,有助于国内外专业同行及时了解疾病的特征,共同评估和研判疫情,改进防控策略。”然而,关于该论文,一个普遍的质疑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否有因为发论文而未能及时公开数据?发表论文是否会影响到数据与其他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分享?
尽管中国CDC的声明解释了所有病例在论文撰写前已向社会公布,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中国CDC是否在何时了解到新型冠状病毒可人传人,何时了解到15名医务人员感染病例?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对此,中国CDC的声明并没有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