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把疾病传给野生动物,然后又吃下它们

作者: 少侠小黄鸡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20-01-29

本文讲述了人类通过食用犰狳等野生动物,导致疾病在人群中扩散的现象,特别是犰狳携带的麻风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文章还提到了巴西部分地区因食用犰狳而导致的麻风病高发情况,以及人们对此的态度。

类似鼠疫、非典、新冠肺这种由动物将疾病传染给人类的例子有很多。人类也会将一些疾病传染给动物;反过来,又因为食用动物而助长了疾病在人群中的扩散。今天是其中一个倒霉蛋的故事——犰狳[qiú yú]。

犰狳的麻风病之殇大约在五百多年前,葡萄牙的冒险家第一次登上南美大陆,之后便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漫长的殖民岁月。然而到来的访客除了殖民者本人,还有他们携带的麻风病。

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或弥漫型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病菌会首先侵犯身体温度较低的部位,如鼻子、耳朵等,如果医治不及时,扩散的病菌便会继续侵犯患者的皮肤和神经,导致皮肤变厚,产生结节,失去知觉,双目失明,甚至丧失活动能力。麻风病对人的容貌也存在毁灭性的打击,不少患者眉毛脱落,鼻子塌陷,再加上肢端残废,最终身体可能出现严重的畸形。

麻风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在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记录。

虽然麻风病传播范围广,但实际上大多数的健康人对其免疫,即使接触到病菌也未见发病。此外麻风杆菌较为脆弱,阳光照射2到3小时便会失去繁殖能力。过去,人们缺乏治疗麻风病的有效手段,大多是建立“麻风村”等场所进行集中隔离,死去的病人也是被集中到郊外埋骨。这使得在野外四处觅食的犰狳们有了接触到麻风病原菌的机会。

由于犰狳体温较低,鳞甲处又有裂口,所以极易感染麻风病菌,一来二去便患上了麻风病,之后便在犰狳群体中相互传染。

不同种类的犰狳均有感染上麻风病的风险,其中以九带犰狳最易感,感染率超过40%。感染后的九带犰狳会出现类似人类麻风病患者的症状,不过大多数被感染的犰狳生活并未受到影响,极少数严重感染个体会出现瘤型麻风的症状,进而死亡。

“不,我们就是要吃犰狳”

通常状态下,犰狳和人类之间难以形成互相传播的渠道。但在美国和巴西,有相当比例的麻风病患者是被犰狳传染上的。现如今,巴西是世界上麻风病新病例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印度。巴西国内仍有数万名麻风病患者,且每年不断有大量新患者出现,除了基础医疗设施落后,这也和一些地区狩猎和食用九带犰狳的习俗密切相关。

以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帕拉州(Pará)为例。当地超过60%的九带犰狳都携带有麻风杆菌。研究人员在该地区的两个村庄进行检测,发现约有60%的当地居民体内含有针对麻风杆菌的抗体,这意味着他们曾经被麻风杆菌所感染。

由于巴西不少区域仍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当地居民为了获取蛋白质可谓是绞尽脑汁。九带犰狳因为数量众多,行动相对缓慢,遇到危险会团成一个球,是巴西穷人最容易获得的蛋白质来源。调查显示,65%的巴西穷人一年至少吃过一次犰狳。人们有时捡到犰狳并不会马上杀死吃掉,而是会像家畜一样饲养一段时间。九带犰狳往往能很快适应环境并将食物吃得干干净净,长得膘肥体壮。之后便是能好怎的烹饪过程了。

据调查,巴西每年都有约2.5万人因犰狳而染上麻风病。但当调查者对当地居民发出不要接触野生犰狳的建议时,当地居民的回应却是:“不,我们就是喜欢吃犰狳。”

不接触,才最美

或许会有人担心犰狳像中国的穿山甲一样,被人们吃到濒危。这个担心可能有些多余:一方面,当地人对犰狳并非无止境地赶尽杀绝;另一方面,犰狳的胚胎发育机制很特殊,一胎必定会产四个幼崽,加之出色的适应能力和当地尚且完整的生态环境,犰狳的种群状况要比穿山甲好太多。

过去,人们认为犰狳是唯一一类除人以外自然状态下会染上麻风病的动物,但近些年人们发现,英国一些地区的欧亚红松鼠身上也出现了类似麻风病的症状。这些区域地下埋着700多年前麻风病人的遗骨,研究人员取样分析后猜测,松鼠或许是接触到了遗骨上携带的菌株,进而被感染,成为了另一种自然状态下感染麻风病的动物。

时至今日,麻风病、鼠疫等过去令人闻风丧胆的大规模传染病早已威风不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已经被人类彻底消灭。甚至,有2019-nCov这样的病原体,又从野生动物的身上到了人类社会,卷起腥风血雨。我们切身能做的,就是在野外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也不要吃来源不明、未经食品检疫的所谓“野味”。远观不亲近,才是对人和野生动物都美好的距离。

UUID: a0a362ee-2ca4-426c-a36f-254c722c746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0/2020-01-29_人们把疾病传给野生动物,然后又吃下它们.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