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总有一些神秘莫测的物种,长得非常可爱,但是几乎没人见过它——比如朝天锦绦花 Cassiope palpebrata。正是这种神秘而羞怯可爱的小白花。图片:孔繁明 / PPBC
锦绦花属 Cassiope,更常用的名字是岩须属,是一类生活在高海拔寒冷地区的杜鹃花科植物。虽然其个头矮到只有几厘米高,茎杆却是木质化的,所以算作灌木或半灌木。
朝天锦绦花在比较老的植物志中也叫垫状岩须 C. pulvinalis,后来归并到了朝天岩须 C. palpebrata 中,分布在云南西北部人迹罕至的高山山地中。说它神秘,是因为标本采集的时间都很早,几乎没留下彩色的照片记录,目前能搜集到的资料更是寥寥无几。
岩石缝中长胡须相较于某些随处可见的小花,分类学家看到甚至于都不屑于采标本,朝天岩须标本全世界不过数十份,而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上可查的最近的一份标本距今也有30年了。图片:cvh
岩须属中还有十多个种,与朝天岩须的画风和生活习性都差不多,比如在高原常见的岩须 C. selaginoides,小枝上密密麻麻地着生着交互对生的硬革质鳞片状小叶,如果不看生活环境,会被很多人误以为是多肉植物若绿。
若绿,但仔细看看其实是不像的。图片:wikimedia
岩须,是不是像若绿开了花?图片:Ghislain118 / wikipedia
岩须的新枝条会不断在老枝顶端萌发出来,年头久了就会生长成垫状,远看就是岩石缝中生长出一簇簇几厘米高的胡须,故名“岩须”。和其它高山植物一样,这种垫状形态都是对高山强风、寒冷、强紫外线环境的适应。岩须属很多种类的枝叶中含有大量树脂,生活在北欧的四棱岩须 C. tetragona,曾经被格陵兰岛的早期定居者采集来当燃料,它的树脂含量高,就算是潮湿状态也能燃起来。
四棱岩须。图片:wikimedia
每年春夏季是岩须的花期,这时再去看它,就不再是不起眼的乱草团了,枝条上部的叶腋处会生出来一朵朵白色的小花,钟状的花冠边缘的五个裂片向外翻卷,看上去就像白色的小铃铛,在红色的花柄和萼片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精致、娇俏、仙气四溢。很多植物的花蕾、幼嫩枝叶颜色都发红,在岩须这样的高山植物中尤为常见,给萼片带来红色的是花青素,可以更好地吸收紫外线,减少重要的生殖细胞和新生组织被紫外线诱发突变的概率。
怕热怕旱的小白铃铛盛开的樽前岩须 C. lycopodioides。图片:Qwert1234 / wikimedia
到了果期,小白铃铛状的花冠早已脱落,而萼片会一直留存,小球形的蒴果顶端那长长的花柱也会保留,乍一看还是朵小花样。
四棱岩须的果实。图片:franciina / inaturalist
岩须只能在寒冷环境中生活,它们对低温已经不只是适应这么简单,可以说是“依赖”了,引种到温暖地区很难成活。我曾经在从青藏高原带回来的标本残骸中找到几株根系完整的岩须试图栽种,但是,就算是放在20来度的空调房中依然没能活过夏天,更不要说普通室内环境了。
欧美和日本现在确实驯化出了一些岩须属的园艺品种,它们的耐热性稍好,但也不是在大部分温暖地区能轻易种活的,还是离不开人工制冷设备,还要在夜间用冰块等维持昼夜温差。
岩须园艺品种“Muirhead”。图片:wikimedia
住在凉快地方的朋友也不要高兴太早,盆栽岩须在冬天的死亡率也很高。因为它们虽然耐寒却不耐旱,在原生环境中,它们冬季往往掩埋在雪中;人工栽培条件下没有雪,枝叶很容易被风吹干而死。总之,岩须是一种很难养活的植物。
植物爱好者们苦苦追寻的高山植物中,还有一些也以“岩”为名的小花经常一起出镜,它们是岩梅科的岩匙、岩梅、岩扇和岩镜们。它们都是岩梅科的植物,和岩须所在的杜鹃花科同属杜鹃花目,也和岩须一样都是些不好伺候的主儿。
高山上的“岩氏兄弟”岩梅。图片:Alpsdake / wikipedia
岩匙 Berneuxia thibetica 是岩匙属唯一的一个种,特产于我国西南。顾名思义,叶子阔卵形像个汤匙。白色的小花组成总状花序,大多向一侧歪头。岩梅属有四个种,叶子细小,整个植株垫状,花却很抢眼,一开一大片。
岩匙。图片:Averater / wikimedia
岩镜 Shortia soldanelloides 曾经和姬岩镜 S. ilicifolius 一起组成岩镜属,现在已经被归并到岩扇属了。它们的叶片圆形带浅锯齿,光滑如镜,下垂的钟型花朵带有流苏边,我觉得是“岩氏兄弟”中开花最漂亮的。
岩镜。图片:Qwert1234 / wikimedia
岩扇 Shortia uniflora 在我国只在云南和台湾有分布,海外的分布地是北美和日本。名字也是从叶子而来,它们的叶片形态像古时候的团扇,花形和岩镜类似,就是流苏边没那么长。
岩扇。图片:KudzuVine / wiki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