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出门了,今晚在家看春晚吧!或者看看三十年前的春晚也行!
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近在咫尺了。1月22日,春晚第五次彩排顺利进行,这是所有演职人员的全要素合成。昨天,2020春晚节目单正式发布。鉴于近期防疫情势,两个分会场已经取消直播,采用录制形式进行。总台紧锣密鼓准备了好几个月,2020春晚你打算看吗?
这十首歌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因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后文“春晚”若无特殊说明均指代央视春晚)爆红,传唱至今。那些年的春晚,总是能留下很多经典传世之作。如今,带着笑声和骂声,褒奖与批评,带着最初的艰辛与一路光彩,央视春晚磕磕绊绊走过了37年的路。现在,春晚已经没有了当年万人空巷的胜景。既然这样,我们不妨沿着春晚的脚步回去,从节目、舞台、技术,看一看这37年来春晚的变迁吧。
80年代春晚:开局顺利。无论现在的地方卫视和网络平台有多热闹,第一届春晚,必定是央视的。1958年,全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正式成立,它就是中央电视台(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前身。改革开放以来,电视机逐渐普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春节联欢晚会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播出了。它一出场,就迎来了满堂喝彩。
1983年春晚,良好的开端。
第一届春晚是在广电总局600平米的礼堂里举行的,采用“茶座式”的观演方式,一桌一桌观众和演员坐在一起,面对着一片平地,这就是表演场地。演员就坐在观众席里,他们的出场就是从观众席走向表演场地,很多表演一边走一边就开始了。“人人都是春晚主角,人人都是春晚观众。”在1983年春晚之前,并没有“主持人”这个职位,只有报幕员,负责报下一个节目。
此次春晚第一次在晚会中设立了主持人,他们分别是赵忠祥、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可以看出,这些主持人大都是各路演员。他们不仅要报幕,还要调节现场气氛,应对现场情况,还负责表演节目。其中赵忠祥只是在晚会开场之前介绍了一下晚会情况,并没有参与后面部分的主持。这也是赵忠祥参与的第一届春晚,他在春晚舞台上站了13年。
显然,在晚会中设立主持人这个做法是很成功的,主持人的职业也延续至今。
与现在声势浩大的春晚相比,1983年的春晚无疑是青涩的、土味十足的。那时全场只有五台摄像机,舞台布景极其简陋,节目甚至没有完整的彩排过。镜头切换飞来飞去,说话的人不能被及时切出,画质模糊、晃动,声音忽大忽小……演员从家里翻出自认为最好看的一套衣服就来了。全场的工作人员加演员一共就60多人。但就是这样一台晚会,成了无数中国人难以忘却的回忆。它的成功,绝不能用简单的“最早”来解释。
1984年春晚,我的中国心。1983年的春晚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无心插柳”的成功,为1984年春晚的继续举办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1984年的春晚逐渐有了舞台的概念,将表演场地抬高了两个台阶,从此,观众席和舞台之间有了明显的界限。演员上台需要迈上两级台阶,看中间那个毫无穿帮意识抓紧调头的摄像。1984年春晚首次邀请了很多港台明星表演节目,香港歌手张明敏带来一首温情又铿锵的《我的中国心》。
春晚作为综艺晚会的老大哥,是许多表演形式的开创者。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吃面条》,首次划时代地开创了“小品”这个形式。1984年春晚另一划时代的节目,就是李谷一的《难忘今宵》了。从1984年至今,难忘今宵已经唱响了许许多多个除夕之夜。
1985年春晚,兵败“滑铁卢”。1985年的春晚创新了形式,将晚会从“茶座式”的演播室搬到了四面环坐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将观众和舞台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远。
导演黄一鹤说:“我们是国家一级的电视台,晚会节目应该符合身份,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繁荣。”但是,当时春晚策划还没有一套完备的体系,导演组高估了自己对场地的掌握,过于宽广的场地对声音、机位和灯光的要求超出了能力范围。比如该有背景音乐的时候一片沉寂,比如距离远的观众听不清声音看不清内容,比如现场很多地方黑乎乎一大片。可谓是春晚史上的滑铁卢。这届春晚结束后,上百封批评信涌入中央电视台。
为此,在1985年3月2日晚的《新闻联播》上,中央电视台领导亲自向全国人民道歉。但是这种创新仍然难能可贵,观众和演员的距离既可以让观众以更客观的视角欣赏演出,也便于机位的架设和调动。
1986-1989年春晚,从这里爬起来。1986年的春晚吸取了教训,重新回到了演播厅。这次舞台的地面出现了“地灯”,而且还会有节奏的闪烁。春晚渐渐意识到,灯光的作用不再仅仅是照明,而是参与到演出之中来。
1987年的春晚是在新落成的1000平米演播厅里举办的。这一年里,最值得提的是来自台湾的费翔,他靠一首《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火遍了大江南北。男人为这带劲的节奏痴迷,女人为这英俊的脸庞痴迷。经过前两年的尝试,这个节目在灯光的运用上达到了顶峰。导演们渐渐明白,灯光这个东西在烘托气氛方面实在是好用。
1989年春晚特别之处就是走出了一个至今家喻户晓的人物——宋丹丹,她带来了她的第一部小品《懒汉相亲》。
90年代春晚,欣欣向荣。1990年,赵本山带着他的作品《相亲》,首次登上春晚的舞台。从此以后,春晚的舞台上就又多了一个令众人期待的名字。1991年,倪萍正式担任春晚主持人。自此之后,倪萍在春晚舞台上陪伴了全国观众13年之久。她和赵忠祥往春晚舞台上这么一站,那就是过年,那就是时代的记忆。
1993年的春晚第一次使用了LED显示屏。虽然拼接缝隙大,小屏幕之间色差明显,但在那时这么大一块屏幕是可以震惊全国的。这块显示屏的作用,除了在演唱的时候播放视频之外,还用来同步传输其它分会场的节目,观众也能看到其他会场的精彩演出。这年春晚还首次用巨金租用了亚洲的三个卫星频道,还有北美的两套卫星向海内外同步直播,这是春晚播出范围上的全新纪录。1995年的春晚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收视——96.67%。
这在一年,赵丽蓉老师又带来了一个经典佳作,小品《如此包装》,将评剧艺术与小品相融合。1997年春晚的舞台结构首次采用了升降台和机械台两种方式。那英站在旋转的舞台上,演唱了一首《青青世界》,现代感十足。1998年春晚启用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演播大厅——央视一号演播大厅,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为了庆祝香港的回归,香港歌坛一姐王菲和内地歌坛一姐那英联袂,将《相约一九九八》带到了大家面前。
在20世纪最后一年,99年春晚如约而至。这一年的亮点是赵本山的作品《昨天·今天·明天》,这也是他和宋丹丹首次合作。至此,白云、黑土这两个名字在不经意间成为经典。
21世纪春晚,眼花缭乱。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开始往春晚舞台上堆,春晚的舞台越来越光芒万丈。21世纪第一个十年,赵本山的天下。
2000年春晚留给大家最深刻的记忆大概就是宋丹丹和赵本山的小品《钟点工》了:“你以为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要把大象装冰箱,拢共分几步?”“走了,伤自尊了!”宋丹丹一句“伤自尊了”,也可以用来形容春晚本身。2000年春晚是一个转折点,至此,春晚开始变得没那么万众期待了。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的网络迅速发展。
2001年春晚,央视国际网络和中国电信在互联网领域进行合作,实现了春晚在网络上的同步直播。这年春晚,在观众心中“留下来”的节目,又是赵本山的小品,大家熟知的“忽悠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卖拐》。另外两部分别是2002年的《卖车》和2005年的《功夫》。时间到了2005年,董卿首次主持春晚,直到2017年,她连续13年站上春晚的舞台。
2005年春晚首次将LED屏幕运用在了舞台的地面和侧屏,舞美的创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春晚的“造星功能”越来越弱,已经很多年不曾捧红谁了。直到2009年的春晚终于又捧红了两颗“星”——小沈阳和刘谦。
2010年春晚,春晚怪圈。进入本世纪10年代,春晚逐渐走向一个怪圈。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越来越大,准备越来越充足,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换来的结果是收视越来越低。
然后总结经验,进入下一年春晚更加精心的准备中……随着CCTV高清频道的开播,2010年春晚首次实现了高清直播。看过2010年春晚的人可能有这样的感觉,也许好的节目没记住几个,但是那盛大的舞台却是印象深刻。自从2005年LED屏幕开始大量使用后,春晚再也不用靠人力实现强大的舞美阵容,只要事先编排好舞台场景,就可以一键生成要多震撼有多震撼的视觉效果。
2010年的春晚使用了30多块LED屏幕,总面积达到了1500平方米。幕布是可伸缩的柱形装置,可通过投影和伸缩展示不同布景。所有节目的舞台背景都是请专家设计的3D动画。舞台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控制,舞台的绚丽史无前例。
2012年春晚,致敬三十年。2012年是央视春晚开播第30年,为了致敬也是为了回忆,2012年春晚恢复了早期春晚“茶座式”的观演方式。
同时将舞台变成“T”形台,深入到观众席中,拉近了演出与观众的距离。这次春晚将LED屏和升降舞台做到了极致。304块LED屏铺满了地面、墙面、顶棚和背景墙,每一块地板都可以上下运动,升起来的地板侧面也都铺设了LED屏,LED的世界波涛滚滚。AR技术也首次在春晚上亮相,AR(Augmented Reality),中文名叫增强现实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在拍摄时预留出虚拟画面的位置,后期用计算机合成虚拟影像放置于现实画面之中,因此现场观众是看不到效果的。2012年春晚,萨顶顶的一曲《万物生》和杨丽萍一支《雀之恋》,将AR技术首次带上春晚,给屏幕前的观众带来了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2012年春晚还首次尝试了3D录制,虽然对于大部分还没有3D电视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吧。但是未来会是什么样,只能交给时间去解答。
2015年春晚,锦绣年华。
2015年春晚讨论最多的节目大概就是李宇春的《锦绣》了,这个节目真真是靠科技火起来的。全息投影技术让四个李宇春“夏秋冬”一起又唱又跳,惊艳众人。全息投影技术就是将三维影像投影在透明介质上产生的人物凭空出现的效果。在《锦绣》这个节目里,地面上的LED地幕将已经录制好的三个李宇“夏秋冬”的视频投到透明全息膜上,并成像到全息膜后方,李宇春站在合适的位置和三个虚拟人物一起完成表演。
舞台设置大概是下图这样的。
2016年春晚,机器人阵。2016年春晚,广东广州分会场为孙楠《冲向巅峰》伴舞的540台由广东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让观众耳目一新。展示科技成就,嗯应该的。
2019年春晚,5G来袭。2019年的春晚采用了5G+4K技术,就是使用5G网络传输4K超高清影像,包括各跨屏春晚直播,和各分会场之间的信号传输。晚会首次采用了4K超高清AR技术,将虚拟效果做得丝丝入扣。
春晚不好看了?终于把这37年春晚捋了一遍。如果你也一路看到了这里,你会发现,前20年春晚涌现了大量经典节目,经典语句数不过来,我不得不惜字如金地概述。然而到了2010年以后,我把更多的笔墨献给了那些富丽堂皇的技术,节目却挑不出什么来了。技术和节目,什么最能吸引住大家呢?答案显而易见。大到社会背景,小到细枝末节。春晚如今的现状,我只能稍微总结一些。在过去,人们的娱乐方式很少。
那个时候的春晚是人们贫乏生活中的盐,“谁上谁红”。现在的春晚,是大鱼大肉下的桌布:看看你的手机电脑,看看争芳斗艳的地方卫视和网络平台。人们每天接触海量的信息,有了更加丰富的爱好和审美。想要用一台4小时的春晚满足14亿中国人,太难。导演组也只能选择“谁红谁上”。大量炫美的技术被堆砌在舞台上,把舞台打造的就像是各种高饱和度的亮色颜料挤在一起再搅合搅合。
越是这样,舞台离观众的距离越遥远,遥远到没有人还会觉得这场晚会是为我办的。但是春晚似乎在这条路上不能回头了。试问,如果今年春晚突然变成了83年的样子,小小的演播厅,模糊的画质,简陋的舞台,混乱的灯光音响,全国人民又会勃然大怒成什么样子?如今的春晚背负了太多的利益压力和教化责任,它只能向保守的形式主义屈服,去运用现成的网络热词,现成的当红明星。然而,人们早就对春晚的模式化产生了审美疲劳。
总之,春晚现在的样子,绝不只是导演和演员的原因。他们做了这么多年的文艺工作,每一个人都资历深厚,一台晚会到底好不好看,他们心里很清楚。只能说,他们在努力,也希望我们还在期待。37年的除夕夜,喜怒哀乐数不过来,再长的文章都写不完。如果有一种方式能全面的了解37年的春晚,大概只有你们亲自去看了。尤其是我提到的那些经典节目,真的很好看!强烈安利啊!如果有错漏你们喜欢的节目,欢迎在评论中大声分享。
作为一个还没有成熟的准(自称)“业内人士”,我衷心祝愿2020春晚能够顺利且足够优秀。在这个不太顺利的春节,给不出门的大家带来些许的快乐和安慰。也希望人员密集的春晚自身做好防护措施,保障演职人员和现场观众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