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最爱的春节活动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20-01-23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包含了丰富的仪式活动,如贴春联、吃年夜饭、发压岁钱、放鞭炮、拜年等,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承载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自汉武帝颁布《太初历》使用农历开始,中国历代的新年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一直没有变化。古时候,春节又叫作新正、元日、元旦、正旦等。北宋王安石的《元日》正是以这个节日为诗名,描写新春佳节热闹祥和、万象更新的喜庆景象。在爆竹声声中,人们送走过去的一年,迎来崭新的时光。温暖的春风吹拂大地,万物复苏。

家家户户都会在门边挂上两个用桃木做成的板子,后来这两块木板就演变成了如今的门神。辛亥革命以后,传统的农历和西方的公历并行,公历1月1日成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的前一日称为除夕。我们通常把欢度春节称为“过年”,表示从旧岁迈入新年。春节充满了仪式感,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把春节假期安排地满满当当。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新春联、挂门神、贴福字,撕掉旧的,换上新的,代表着辞旧迎新,期许新的一年有崭新的开始。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这是全家人的团圆饭,就连尊贵的天子也要应景和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年夜饭也仪式感十足,每一道菜都有讲究:一条鱼期许“年年有余”,一盘韭菜祝福长辈“年寿长久”,一锅萝卜汤希望有好彩头,吃饺子则寓意“招财进宝”。吃完年夜饭,小朋友们期盼已久的发压岁钱环节终于到了!

古时候,人们认为孩子容易受到鬼怪的侵害,压岁钱可以镇恶驱邪,保佑孩子平安。从明清时期就开始流行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了。当时的压岁钱除了流通的货币以外,还有一种以铜或铁制成的仿币,上面刻有“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字样。长辈发压岁钱时,有当面发给孩子的,也有等孩子睡着后悄悄放在床角或枕边的。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放鞭炮,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最高潮。

人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爆竹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民间有旧俗认为放爆竹要垫后,要想发大财者,爆竹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家家户户先放爆竹,叫作“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人们喜气洋洋。拜年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要到亲朋好友家里祝贺新春。

汉族拜年之风早在汉代便已有之;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还可用名帖投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好运气,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现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之前的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在这天家家都要吃饺子。破五除了破除禁忌外,还要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南方多在正月初五接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接财神需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人们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向财神表示欢迎。春节期间还有很多充满仪式感的活动,对于孩子们而言,最好多多参与这些习俗活动,这实际上是在与优秀的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文化自信的种子也就从小栽种于孩子们心中了。

UUID: 84050993-34d8-48a6-8283-7b71d03ca43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1-23_那些你最爱的春节活动~.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