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年味浓

作者: 又冉

发布日期: 2020-01-22

紫禁城在冬季腊月期间热闹非凡,皇帝及宫中人员忙于准备过年。乾隆皇帝每年书写福字,注重宫中卫生,安排扫雪工作。年节期间,燃放鞭炮、贴春联、挂门神等习俗盛行。皇帝一家在除夕夜团圆吃饺子,春节期间举行茶宴、看戏等活动,元宵节则以赏灯为主,庆祝活动丰富多彩。

白雪皑皑,冬季的紫禁城银装素裹,异常静谧肃穆。悄悄地,时间进入腊月,皇宫里的人们行色匆匆,开始紧张忙碌起来。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节,宫里开始热闹起来,因为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与民间百姓一样,高坐龙椅的皇帝也在翘首期盼着年的到来,寄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与民间不同的是,皇宫里的年前准备从腊月初一就揭开了帷幕。

据清代《国朝宫史续编》记载,乾隆皇帝每年腊月初一都要去北海阐福寺,登上大佛楼拈香行礼,然后回到宫里用刻有“赐福苍生”、号称“万年青管”的黑漆杆毛笔,御笔亲书福字。他每年书写的头一张福字悬挂于乾清宫正殿,接下来书写的福字则要赏赐给王公大臣。

儒家经典《尚书》阐释了“福”字的含义:一是长寿,二是富有,三是康宁,四是具有美德,五是老有善终。按此说法,享福的前提是要长寿。乾隆皇帝是一位长寿的皇帝,他活到89岁,居历代帝王之首,儿孙五代同堂,所以他晚年自认为五福俱全,自称是“五福五代古稀天子”。

年节时分,御笔书福始于康熙皇帝。皇帝御笔亲书的福字还作为年礼赏赐给大臣,赐给外省督抚等封疆大吏的福字则由驿站快马传送。除了福字,皇帝还会另赏一份鹿肉,寓意福禄双全。能够得到福字的大臣,也倍感荣耀和自豪。

每年冬季过年前,紫禁城里各处都要换上红毡、白毡,掸尘,清洁卫生,这时皇宫内到处都是苏拉(清代内廷机构中担任勤务的人)紧张劳动的身影。乾隆皇帝对宫中卫生问题十分重视,他曾降旨道,紫禁城内各个地方应该随时保持洁净整齐,如果有损毁的地方,一定要及时修理加固。这是皇帝的家,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脏乱差。

还有一次,乾隆皇帝对宠臣和珅说,圆明园、各坛庙、宫殿等处,均有蝎虎子、蜘蛛等虫类出没,又可怕又恶心,以后要安排专人负责捕捉这些烦人的虫子。由此看来,乾隆皇帝除了操心国家大事,对宫中卫生也是十分关注,爱干净的皇帝非他莫属。

现在每年冬季,到故宫看雪景都是游客最期盼的事情。然而每逢大雪,故宫工作人员却有一个比较纠结的问题,那就是这大雪到底扫还是不扫?古时,皇宫里的人不会如此纠结,他们需要担心的事情只有一个,那就是怎样才能把大雪清扫干净。为此,如逢大雪,还要从附近京营中调拨3000名士兵到紫禁城内支援扫雪。紫禁城面积如此之大,扫雪也需要细致分工。

如,内廷有太监等宫役负责扫雪;乾清门前积雪由内管领等带领苏拉扫除;太和门内三大殿积雪则由营造司员查看,各佐领下披甲人扫除;午门以内积雪由工部派员查看,由步军扫除;御花园等处花园的积雪,清扫后要堆积在园内林木树根处,以给树木补充养分。

“鞭炮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鞭炮作为过年的象征物,一直延续到现代,鞭炮声最密集的时刻是除夕夜晚和春节一早。古时,紫禁城里也燃放鞭炮,并且鞭炮声很早就会响起。从腊月十七开始,喜庆的鞭炮声便昭示着年的走近。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皇帝出入宫禁大门时,太监都要燃放鞭炮。此时的鞭炮声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增添年前的热闹喜庆气氛,一方面告诉宫里的人皇帝的位置,警示大家要勤勉工作,不要偷懒。

明朝初年,一直流行的桃符不再用桃板,而是改用红纸书写吉祥的联句,这便是春联。为何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为庆贺开国盛典,在除夕时传旨,要求家家户户门上必须贴春联。第二天朱元璋微服出行,漫步大街小巷,满眼都是春联,非常高兴。当他发现一个屠户人家因没钱买纸就没贴春联时,便命人取来纸墨,当下挥毫为屠户题下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自此之后,贴春联的习俗被传承了下来。

贴福字,贴春联,红红火火过大年。我们现在见到的福字和春联都是红色的,也烘托了喜庆的年节气氛;但是紫禁城里的春联在一段时期内却是白色的。为什么贴白色春联呢?这就要从满族的习俗说起了。满族崇尚白色,清军入关后,也保留了这一习俗,早期的春联多以白色纸绢书写。其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满族开始书写红色的春联。从乾隆时期《岁朝图》中可以发现,当时紫禁城内宫殿各处张贴的春联都是红色。

门神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司门之神。门神信仰起源很早,周代就已出现祭门的风俗。到了汉代,门神指神荼、郁垒两兄弟,据说二神把守万鬼出入之门,担任监视众鬼的职责。后来,皇宫和民间便将桃板立于门户之上,桃板上绘有神荼、郁垒像,以求驱鬼祛凶,禳灾迎福。后世所绘的神荼为白脸,喜相;郁垒为红脸,怒相。唐代的门神改指秦琼和尉迟恭(敬德)。

传说唐太宗夜闻门外有鬼魅呼号,深感恐惧,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站在门外守卫,结果一夜无事。唐太宗令人绘制二人画像并悬于宫门左右,后世沿袭此俗,将二人画像作为门神以镇邪。

清代守护皇宫的门神除了大家熟悉的秦琼和尉迟恭之外,还有形态各异的福神、仙子和娃娃等不同形象的门神。根据现存清代紫禁城门神画可知,宫廷里的门神与民间直接在门板上贴门神画不同,而是先装裱在安有铜饰构件的框子里,之后悬挂在宫殿门板上。至于悬挂门神的时间,据史料记载,明代为腊月二十四挂门神,清代康熙、嘉庆、光绪时期,挂门神的时间分别为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三到二十六或腊月二十四。

2019年,“紫禁城里过大年”实景体验惊艳了世界。宫殿廊庑下装饰的华美的宫灯,乾清宫和皇极殿丹陛上下树立着的高大天灯、万寿灯为故宫博物院首次复原展出。据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介绍,立天灯和万寿灯是清代早中期过年最盛大的活动之一。从立到撤,前前后后要使用8000多人次;自道光二十年(1840)被节俭的皇帝取消以来,它们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将近200年。

此次展出的天灯和万寿灯,是研究人员认真查找历史文献、在库房中找到灯身模型之后辛苦复原出来的,正是他们的努力,康乾盛世的璀璨宫灯得以再次出现在游人面前。

据史料记载,腊月二十四,宫中的人们便开始紧张安设天灯和万寿灯。自此日开始,紫禁城中每晚上灯,直至二月初三结束。高高耸立在乾清宫的万寿灯与天灯,与各廊庑宫灯交相辉映,朱墙黄瓦的皇宫中,好一派火树银花不夜天。

乾隆皇帝曾作《立天灯》诗:“金龙护柱长数丈,四柱撑如巨灵掌。彩灯左右列丹墀,万寿灯明丹陛上。年年腊月二十四,缚架悬灯声扰攘。百夫舆柱齐用力,一一都听铜锣响。灯上联书细金字,惟乞岁岁登丰穰。瑶宫乐事与民同,从识太平真有象。”

大年三十是辞旧迎新的时刻,民间百姓讲究合家团圆,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生活在紫禁城里的皇帝一家,在经过一系列的年前准备后,三十晚上全家男女老幼都要沐浴更衣,迎接新年。皇帝是这个大家庭的主要人物,过新年、穿新衣还要有一套礼仪制度。

据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研究员苑洪琪老师考证: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和行服等,在时令节日及寿诞、筵宴等喜庆吉祥场合,皇帝要穿吉服——龙袍。

龙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最贵。明黄色缎绣龙袍,通身以金线、彩线绣出九条金龙腾跃在五彩海水、朵云中,并有象征皇帝责任的十二章纹样穿插其间。龙袍的下摆处绣珊瑚枝、方胜、犀角、古钱、火珠、如意、书、画、蕉叶、灵芝、元宝、磐等杂宝纹饰,不仅色彩斑斓、喜庆热闹,更有寓意国家昌盛、万世昌平及皇家子孙万代绵延不断的吉祥含义。

清代对龙袍的穿戴有严格的规定,龙袍之外需套衮服,头戴吉服冠,胸前挂朝珠,腰系吉服带,脚蹬皂靴。皇帝穿衣都由尚衣监管理,四执库负责保管。每天穿什么都要提前准备,还要如实记录在《穿戴档》中。

春节,乾隆皇帝为我们上演了一场贵气逼人的“时装秀”。和我们现在的年俗相同,皇帝一家也要吃饺子,当时满族人称饺子为“汤煮饽饽”。早期,清代皇帝吃的是素馅饺子。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连年战争中杀伤太多,死者无数,为了表达对无辜者的忏悔和歉意,努尔哈赤对天发誓每年除夕都要包素馅饺子祭奠死者。素馅饺子的馅儿多以干菜为主,也有蘑菇、木耳、笋丝等蔬菜。到了清代晚期,皇帝也开始吃肉馅饺子。

和平常人家一样,除夕夜,太后和妃嫔、格格们会聚在一起,大家边聊天边包饺子,气氛温暖融洽。老百姓过年最讲究的是年夜饭,清朝皇帝也不例外。皇帝一家平常很难在一起聚餐,逢遇年节,才特许后妃们陪宴。除夕团圆饭的吃饭地点多在乾清宫,家宴上的食物品类齐全,如皇帝御桌上摆放的菜品就有108品之多。

吃饭时所用餐具也十分讲究,如皇帝使用金龙盘、金龙碗和金餐勺、金筷子;皇后使用全黄色暗云龙盘、暗云龙碗和金餐勺、金筷子;其他妃嫔只能使用“位份碗”,根据位份等级的不同,所用餐具的颜色和图案也不同。尽管团圆宴上有诸多美味佳肴,但鉴于皇家礼仪多、规矩严,敞开肚皮随便吃是万万不可能的。

除夕夜,皇帝和后妃也与民间百姓一样,在紫禁城里熬夜守岁。大家准备好吉祥盘和消夜果盒,互相赠送,恭贺新春。吉祥盘里摆放的是5个青苹果、红枣、栗子和柿子,寓意“清平五福、早早立子和事事如意”。消夜果盒制作精美,用宝石等镶嵌出各种吉祥图案。消夜果盒里装有消夜果,多是后妃们喜爱吃的各种糖果、蜜饯、奶制品和干果等小食。

对孩子们来说,除了穿新衣、戴新帽,过年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收红包得压岁钱了。清代皇帝作为国家之主,也会派发红包,不过那时的红包与现在的红色信封不同,而是做工精致、绣工了得的荷包。对此,清代文献多有记述:春节,凡在内廷行走的王公大臣以及御前侍卫等,均赏有八宝荷包。贺岁拜年仪式结束后,皇帝便将早已备好的装有“如意”的荷包赐给身边的八旗子弟、宫女、太监们。荷包里通常装有金如意、银如意、玉如意和银钱几种。

雍正皇帝即位后,创立了春节明窗开笔的宫廷习俗。正月初一凌晨两点,皇宫还在燃放鞭炮,皇帝则在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处开笔,桌上已摆好装满屠苏酒的金瓯永固杯,皇帝会亲自点燃玉烛,从铜制八吉祥炉上取笔题字。皇帝先用朱墨,也就是红色的墨写下数字吉祥语,再用黑色墨汁写下吉祥语。

一般开笔笺为洒金朱笺,祝福语有“天下太平”“三阳启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等,明窗开笔写下的是皇帝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祈求万事如意,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春节饮屠苏酒是唐代沿袭下来的习俗。据说,屠苏酒用大黄、肉桂、桔梗等多种草药,辅以冰糖和木瓜酒制作而成。饮用屠苏酒有驱鬼气、醒人魂、除瘟疫、健体魄的功效。据《清史稿·礼志》记载,正月初一早晨天刚亮,百官要齐集太和殿广场给皇帝拜年。

那天,广场上排列着銮驾仪仗,大殿屋檐下排列着皇家乐队和金钟、玉磬等乐器。到了辰时(7点),钦天监官员宣布时刻已到,午门上鸣钟击鼓,乐队奏响音乐,皇帝登上太和殿宝座,銮仪卫官员甩响静鞭,赞礼官高喊“排班”。百官依照广场上摆放的铜制“品级山”所标注的品级位置列队下跪。这时由两名大学士跪捧贺表,由宣表官宣读。读毕,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皇帝赐座赐茶,百官又要叩头谢恩。

茶毕,静鞭再鸣,乐队再奏,皇帝下殿,百官退朝,贺岁拜年的大典就算完成了。

除夕夜,皇帝和嫔妃聚餐之后,大年初一晚上还要举办另一场家宴,主要宴请皇子、亲王及宗亲兄弟子侄等。这场家宴上的食材,主要由亲王、贝子和贝勒等进贡而来。如果材料还不够用,再由内务府补齐。参加宴会的人根据年龄辈分依次入座,当然,这也是一次吃不饱的宴会。

过年期间举办茶宴始于乾隆初年,茶宴选在紫禁城重华宫内举行。

每年正月初二到正月初十,皇帝会选择一个吉日举办茶宴。有资格参加这次宴会的人都是擅长诗赋的文臣,因此茶宴被形象地描述为“重华文宴集群仙”。茶宴上,乾隆皇帝会当场出题,文臣们按规定吟诗作对。茶宴上最有特色的当然是茶,所饮之茶有一个雅致的名称叫作“三清茶”。三清茶用梅花、佛手、松子仁和雪水烹制而成,辅以特制满洲饽饽。乾隆皇帝还曾作诗吟诵“三清茶”:“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

烹以折足铛,沃之承筐雪。”

茶宴近尾声,皇帝还会赏赐与会文臣,赏赐之物多为荷包、如意、端砚等,有好运的大臣,还会获赐三清茶碗。大臣们把能参加茶宴当作最高荣誉,得到赏赐的大臣更是小心翼翼将御赐荷包等放在胸前、捧于手心,旁人艳羡不已。

在年节时,我们现代人常会聚在一起观看电视上的各种综艺晚会。古代人过年过节也有自己的特定娱乐活动——看戏。在古代,看戏是十分受欢迎的娱乐活动。清代宫廷有专门机构管理音乐和戏曲,隶属于清廷内务府,最初叫作“南府”,设立在京城南长街南花园,后来在道光年间改名为升平署。曾有不少戏曲名角在南府教授学生,南府也收集整理了很多戏曲剧本,提升了戏曲艺术的整体水平。

戏曲表演不仅在宫廷中极受欢迎,也是节日、生日、婚礼庆典等重要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过节时看的戏曲曲目也是有讲究的,按节令演唱的剧目,又称节令承应戏。凡遇元旦、除夕、中秋、冬至等节令都演出相应的戏曲。过节日举行典礼时,宫廷里会演出比较喜庆的剧目,如《月令承应》《九九大庆》和《法宫雅奏》等。

《月令承应》中的绝大部分剧目都与节日相关,如元旦演《群英拜贺》《三微感应》,上元节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元宵节,演《万花向荣》《御园献瑞》,等等。

由于戏曲是一项重要的宫廷娱乐活动,紫禁城中的戏台也非常多,其中有不少是爱看戏的乾隆皇帝建造的。戏台的样式也各有特色,节庆时,会有大戏在三层大戏台上演,日常则在院落中的双层戏台、室内戏台上演。

节庆大戏一般在畅音阁上演,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戏台,共三层,演员可以通过绳索滑轮机关自由地在三层楼中上下穿梭。戏曲演员在空中一边表演,一边飞舞,有点像现在拍摄影视剧中的吊威亚。皇帝、妃嫔及王公大臣则坐在畅音阁对面的阅是楼观看大戏,看戏期间皇帝也会赏赐点心,边吃边看,十分热闹惬意。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旧时多称其为上元节。

自古以来,元宵节的主要活动都在夜间进行,也因当夜灯火旺盛而被称为“灯节”。除了吃元宵之外,张灯和观灯是元宵节最突出的节日习俗。明代元宵节庆祝时间最长,相关的节庆活动也极为隆重,活动中的重头戏便是璀璨的灯火。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鳌山灯。据史料记载,鳌山灯为古时灯景之一,千百盏彩灯被堆叠成小山状,最高可叠至13层,远远望去,形状似鳌,故称其为“鳌山灯”。

明代,每逢元宵节,都会在午门城楼上悬系盏盏彩灯,午门外则会安设巨大的鳌山灯。据《皇明通纪》记载,明永乐十年(1412)正月元宵节,皇帝特许臣民到午门外观赏鳌山灯,这里所说的午门应为南京紫禁城的午门。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元宵节赏鳌山灯的习俗也带到了现存紫禁城午门之外,且规模更大,盛况空前。自明永乐七年(1409)至万历朝约200年间,每逢元宵节,皇帝都会特赐百官休假10天。

紫禁城内节日气氛热烈,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皇帝会在宫内宴饮群臣,之后共赴午门赏灯,以示与民同乐。除了悬挂彩灯,宫内还会燃放火药房特制的烟花应景。绚烂的烟花在紫禁城的上空绽放,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好一派火树银花不夜天、歌舞升平盛世景。

元宵节前后,紫禁城内彩灯林立,造型别致,有装饰华丽的巨型几何形彩灯,有以八仙过海等神话人物为模型制成的彩灯,还有玉兔、宝马等各种动物造型的彩灯,甚至还有孙悟空、猪八戒等小说人物造型的彩灯。

正月十九日的“筵九”是整个庆祝活动的“压轴戏”。这天晚上,皇帝坐在圆明园山高水长殿楼下,后妃们在楼上,王公大臣及新年来朝的藩王、外国使臣俱得以列座殿前。皇帝赐大家茶点。当时演出的节目有西洋秋千,还有满、蒙、朝鲜等民族的民族歌曲及摔跤、爬竿等杂技节目,最后放烟花炮竹。筵九之后,蒙古王公、外藩、使节等相继辞驾出京。

按照《大清会典事例》中的记载: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到腊月二十六之间,紫禁城里的工作人员就要把所有的门神和春联都挂好。每年二月初三这一天,所有的门神和春联都要一起摘下来,然后放进库房里,妥善保管好。守卫紫禁城的门神坚守岗位40天,终于得以歇息,静待下一年的到来。年节期间,作为“天子”的皇帝所要承担的祭祀任务自然是最多最重的。大年初一,皇帝凌晨就要游走在30处殿堂拈香行礼,然后还要接受各种朝拜。

要想成为一位英明勤政的皇帝,过节期间也丝毫不能放松。“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为了国祚永存,为了稳坐龙椅,紫禁城里的主人没有任何休息的理由,带着对江山社稷、国运昌盛的美好期盼,各种圣旨政令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一年又一年,紫禁城里的年注定忙碌而又不平凡。

UUID: 902dd545-231e-457d-9fed-180d82bdebfb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1-22_紫禁城里年味浓.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37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