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过年这段时间,小孩子们总是比大人更兴奋。这其中一个不太重要的原因,是过年会买新衣服穿(我猜的),第二个原因比较重要,那就是小孩子过年可以收好多红包啊!红包也叫压岁钱,是我国过年的传统习俗之一,象征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希望孩子们新的一年能够压住邪祟、平平安安。但你想没想过这样一个问题:现代人可以转账,可以把一沓压岁钱全都塞进红包,那古代人民呢?直接送白花花、沉甸甸的银子?
照这么说的话,作为“天下百姓都为朕之子民”的皇帝,逢年过节用来嘉奖和安抚众人的银两,岂不是要堆满好多个房间?事实显然不是这样。那么清代皇帝赏赐的红包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呢?今天我们就来瞧瞧。
古人管正月初一不叫“春节”,而叫“元旦”,元旦为一岁之始,在清代与万寿圣节和冬至并称“三大节”,备受重视。每年春节来临前,皇帝都会命人事先计算好要赏赐的人数和他们相应的品级,并且准备好“红包”里的内容。这些“红包里的内容”主要分为“物”和“钱”两大类,来源不一样。
根据清代宫廷大管家——内务府的《奏销档》记载,嘉庆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九日,皇帝在准备新年赏给蒙古贵族的红包时,发现了问题,“查广储司现在库贮缎绸、纱绫、氆氇等项尚敷应用,惟大呢、羽缎均不敷用”。原来是有的东西不够发了。为此皇帝紧急下旨,“向内库讨领大呢二十版、羽缎十六版以备赏用,如有余剩者,存贮外库”。动用自己的“小金库”贴补国库,才算是解了红包欠费的燃眉之急。
除了动用皇帝私人财产外,内务府《奏销档》还记载了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的统计——宫中一年喂养猪羊的银子,剩了五百二十四两七钱六分七厘。虽然这点钱对于国家是九牛一毛,但皇帝依然高兴,他觉得这是在他的带领下,官员们共同努力而省下来的,因此他将余剩银两赏给太常寺八成、牺牲所二成。像这种事例还有很多,紫禁城中每到年末,圆满完成工作,并且银两还有盈余的部门,都有机会被皇帝奖赏。
前边说过了,红包里的内容主要分为“钱”和“物”两类。钱是什么就不用我多说了,就是字面意思,钱。那“物”主要包括些什么呢?新年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就是开笔书福。《国朝宫史续编》中说到,“书福颁赐,康熙年间,偶蒙亲书大福字颁赐臣工,至雍正年间遂著为恩例。”清帝过年写“福”字的传统从康熙开始就有了,一直延续到清末。新年伊始,第一张福字贴在乾清宫,之后城中各宫殿也都会贴满福字。
然后,剩下的福字会由皇帝钦点,赐给自己信任和器重的大臣,算是对他们的新年祝愿。
新年都要穿新衣服,古人也不例外。据《大清会典》载:顺治十年,朝鲜国王贺元旦节,赐国王黑貂皮二十、貂皮一百;正使大缎、帽缎、彭缎、绸、纺、丝各一、毡袜一等靴;副使同书状官大缎、彭缎、绸各一、毡袜二等靴。皇帝每年都会赏赐各种成衣、饰品给外国使臣、各部臣工。让大家在隆冬时节也能感受到浓浓的暖意。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新年怎么能不吃个肚儿圆呢?《大清会典》载,顺治元年,外藩庆贺元旦来京,亲王给羊一、猪一、鱼二十五、酒四瓶、茶二筒;郡王,猪一、鱼二十、酒三瓶、茶一筒;贝勒,猪一、鱼十、酒二瓶、茶一筒。赏赐食物的数量随官职或等级的降低而依次递减。除此之外,皇帝送出的“美食红包”还有菜品、小吃等。如果你是一个吃货,那过年一定要来,不仅当天会扶着红墙出宫,未来几天的伙食更是提高了几个档次!
大过年的,皇帝心情好,赏赐的对象也相当广泛,上到王公贵族、下到仆人杂役,基本人人有份,《奏销档》中对此记载颇多。咸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膳房预备物品分赏满汉各王公大臣。其中包括狍、鹿、羊、鸡、鱼、虾等野味,竹笋、蘑菇、扁豆等菜品,还有奶饼、藕粉、哈密瓜干、葡萄干等小吃。
同治四年正月初五日,预备赏给入宴蒙古王公等貂皮一千七百十八张,其不入宴亲属等貂皮二千八百四十四张,现不敷用,拟请以库存灰鼠皮抵用,每灰鼠皮二张抵用貂皮一张。咸丰三年正月初八日,内务府奏暹罗国进贡使臣于上年十二月三十日到京,俱安置馆舍居住,每人赏给皮袄、棉袄、靴帽等物各一份。乾隆五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内务府赏给宫内女子、妈妈、嫫嫫每人野鸡一只、鱼二条、鹿肉一斤。
此外,对宫中侍卫、师傅、医生、杂役等,都各有赏赐。
清代皇帝的红包赏赐不胜枚举,随意性比较强,会说话、会办事的得到的红包就多,办不好差的就少发,甚至不发。《大清会典》载:崇德二年元旦,承应乐舞人等按照演出技艺的高低,赏给不同银两。乾隆三年,满洲队舞大臣有因差遣未完次数者,停给蟒缎。皇帝发放红包不仅是对臣子工作的认可,更是对国富民强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