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不简单,你养之前可得想好咯

作者: 何长欢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20-01-17

蜜袋鼯是一种会滑行的有袋类动物,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及印尼的部分岛屿。它们具有独特的滑行能力和社交行为,但作为宠物饲养需谨慎,因为它们是群居动物,单独饲养会影响其心理状态。此外,蜜袋鼯面临走私和环境威胁。

问大家一个问题:哪种哺乳动物能飞或滑行?初级动物爱好者会说:蝙蝠!中级动物爱好者答:蝙蝠和鼯鼠!高级爱好者:好像有一种有袋类动物吧?没错!这种会滑行的有袋类动物,就是今天《博物历》的主角——蜜袋鼯。《博物历》2020 - 蜜袋鼯

虽然名字里都带个“鼯”字,但蜜袋鼯跟鼯鼠可不是一个类群。前者跟袋鼠是亲戚,同属于袋鼠目,而后者跟松鼠是亲戚,同属于啮齿目。

但要说蜜袋鼯和鼯鼠一点没关系好像也不太对,因为它们都会飞。和鼯鼠类似,蜜袋鼯的身体两侧长着一张大大的皮翼,这个皮翼从前肢腕部开始一直延伸,经过体侧,最后终止于后肢的踝部。蜜袋鼯会找个制高点,接着后腿用力一蹬,同时张开四肢,展开皮翼,像个风筝一样滑行而下。在这个过程中,粗大的尾巴还会来回摆动,以调整运行方向。蜜袋鼯通过这种飞行姿势,可以飞到50米以外的地方。

别看它能飞这么远的距离,其实蜜袋鼯的体型并不大——头体长也就十几厘米,尾巴和身体差不多长,体重只有100多克。它们身体的主色调呈灰白色,一条黑色条纹从身体末端沿着背脊,一直延伸到头顶。精致的小脸上,一双乌黑的眼睛占据了很大部分。两条黑色条纹,从耳朵一直贯穿至鼻吻,外加两个大招风耳,辨识度极高。再配合上粉嫩的鼻子,简直能把人萌出血。

哪里能看到这些小可爱呢?中国肯定没有。

蜜袋鼯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印尼的部分岛屿。它们栖息在森林之中,多在夜晚活动,吃些花粉、花蜜和树胶之类的食物。此外,蜜袋鼯也会主动捕捉昆虫,甚至是小鸟和小型哺乳动物换换口味。白天的时候,蜜袋鼯会躲在树洞里,安心地休息。但外面的世界不会一直风平浪静,总有恶劣天气出现,不过不用为蜜袋鼯担心。

一群科研人员特意针对蜜袋鼯做了个研究——他们发现,在狂风大雨来临时,蜜袋鼯可能很难获得食物,得到的能量也会相应减少。但它们会把自己体温调低(有只个体的温度甚至只有13.8℃),进入一种蛰伏状态,以减少能量需求。

和很多独行的夜行性动物不同,蜜袋鼯是社交动物,喜群居,一个群体大概能有10只左右。蜜袋鼯成员之间的交流方式有点特殊,主要靠气味。

雄性蜜袋鼯的额头有一个裸露部位,是它的气味腺,可以分泌属于自己的独特标记的物质,此外,前肢中间的胸部也有腺体。雌性的气味腺则分布在育儿袋附近。雄性蜜袋鼯遇到雌性时,会用自己的头打着圈地蹭对方胸部,把头部的分泌物蹭到对方身上;而雌性也用同样的方式,用头蹭雄性胸部,就可以沾上雄性胸部腺体的气味,好奇妙的交流方式!

不过,蜜袋鼯的群体也并不总是一片温馨。群体里的雄性们等级森严,通常只有一两个雄性可以繁育自己的后代,其他等级的个体不要有非分之想。在澳大利亚,蜜袋鼯的繁殖期通常在6-11月,雌性怀孕期很短,只需16天,小宝宝就会出生。通常,一对蜜袋鼯一年可以生2窝宝宝,每窝一两只幼崽。幼崽长到10个月左右时,就会离开家,和其他同龄鼯组成群体,开始新的生活,很大可能再也不会回到原生家庭。

由于外表可爱,现在蜜袋鼯成了许多人的心头好宠物,还戏称它们为“小蜜”。然而,我还是要劝各位——饲养需谨慎。蜜袋鼯是群居动物,单独饲养会让它们的心理状态变得很差。因此如果养作宠物的话,建议成对饲养。而且,据养过宠物蜜袋鼯的人透露,蜜袋鼯的气味很大,可能需要频繁的清洁。

在IUCN红色名中,蜜袋鼯被评为无危级别,种群数量目前还不错,但这部并不能说明它们就没有危险了——蜜袋鼯分布区所在的几个国家,虽然都已禁止出口野生蜜袋鼯,但由于它是热门宠物,因此走私市场仍旧很是猖獗。此外,除了鸮类猛禽和流浪猫等天敌的威胁外,最近澳大利亚肆虐的山火,可能也会对蜜袋鼯造成一些伤害。

2013年的一篇研究表明,在着过火后的森林中,不管烧得严重不严重,蜜袋鼯的数量都会急剧减少,即使栖息地得到恢复,种群数量也没有显著提升。不知道此刻仍未熄灭的熊熊大火,会对这种可爱的小生灵造成怎样的伤害?

UUID: 37c25fa7-daff-4b50-9144-83dbc908c92c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1-17_这个“小蜜”不简单,你养之前可得想好咯.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