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丑,不仅可能找不到对象,甚至可能连亲爹亲妈都会嫌弃你!对于一种叫做美洲骨顶(Fulica americana)的水鸟来说,事情就是这么扎心——这种鸟在小的时候,颜色鲜艳的个体会得到父母的偏爱。说好的一碗水端平呢?美洲骨顶是鹤形目秧鸡科的一种水鸟,体型中等,主要分布在北美地区。
这种鸟的成年个体平平无奇,全身上下除了白色的喙部以外,几乎都是黑色;然而,它们的幼鸟却有着橙红色的羽毛,喙部的颜色也是鲜艳的亮红色,绚丽得仿佛是隔壁老王的孩子。
一般来说,鸟类抓马的颜色可能是为了吸引异性,更好地繁衍后代,例如雄性孔雀的尾羽;但这种“性选择”理论,放在幼鸟身上显然是行不通的。1994 年,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发现,在人为控制的实验中,面对不同羽色的雏鸟,美洲骨顶的父母会优先喂养色彩更鲜艳的个体。说好的父母儿女温情脉脉呢?这还是亲生的爹妈吗!
然而,为什么它们会偏爱色彩鲜艳的后代呢?16 年后,当年研究的第一作者布鲁斯·里昂(Bruce Lyon),如今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任职生态与演化生物学教授,他的团队近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美洲骨顶父母的“偏心”,其实没那么简单。不是偏爱好看的,而是为了照顾年纪小的。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跟踪了不同地方的美洲骨顶种群。
他们记录下产卵和孵化的顺序、每只雏鸟精确的羽色,以及亲鸟们的所有育雏行为。美洲骨顶一窝大概产 10 枚蛋,每枚蛋都按照产卵的顺序依次孵化。研究发现,在多数雏鸟刚孵出来的时候,父母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偏心,它们都尽可能公平,平均分配食物给每一只雏鸟。但是,在最后一只幼鸟孵化约十天后,变化发生了——美洲骨顶父母开始控制食物的分配,优先喂食色彩更鲜艳的雏鸟。
也就是 16 年前观察到的现象,父母会偏心好看的孩子。
然而,研究者还注意到了另一点——同一窝后代中,幼鸟的颜色与它产卵、孵化的顺序密切相关。越晚产下的卵,孵化得也越晚,同时,雏鸟的羽色也越鲜艳。也就是说,当父母优先喂食那些色彩鲜艳的后代时,其实也是在偏心那些更晚孵化、年纪更小的个体。当将父母的偏爱从颜色延伸到年纪时,研究者得到了一个新的猜测:这种“偏心”,实际上可能是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孵蛋前期,美洲骨顶的父母也是一碗水端平的;只有在所有雏鸟都孵化出来之后,亲鸟才开始执行“偏心”策略。这个时候,较早孵化出来的雏鸟,由于发育的时间长,已经长得比较强壮了;而那些晚出生的弟弟妹妹,则比哥哥姐姐弱小得多。通过区分不同鲜艳程度的羽色,父母可以辨识出更年幼的后代,给予它们额外的喂食,帮助它们赶上哥哥姐姐的体重,有时还会超过它们。
美洲骨顶的父母,有时会有“种内寄生”的现象,它们会将自己产下的第一颗蛋偷偷寄放到别人家的窝里。这可能也是因为,老大发育最早,就算在养父母那里不受待见,也比较有可能成功地活下来。也就是说,雏鸟颜色的不同,可能本身就是母亲在产卵时做下的“标记”。同一窝蛋孵化的环境基本一致,雏鸟颜色的差异应该是“天生的”。
研究者推测,母亲可能通过往后面产下的卵中添加更多色素,标记出了每一只雏鸟出生的次序,从而在孵化后能给予不同的照顾。
在自然界中,不同的物种在繁殖后代时,会选择不同的策略。
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主要追求后代数量的快速增长,至于生死则各安天命,这称为 r 策略( r 指的是英文 rate,意为“速率”);而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则选择 K 策略( K 指的是德文 Kapazitätsgrenze,意为“容量限制”)——少生少育,但优生优育,追求的是后代更高的存活率。
对于 K 策略者来说,由于后代数量少,每一个个体对于种群的延续都是弥足珍贵的;而它们也更容易因被过度捕杀而灭绝。于是,如何更有效地让更多的后代存活,是这些 K 策略物种面临的重大生存问题。
在许多鸟类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兄弟相残的情况。早出生的、强壮的个体,会把晚出生的、弱小的弟弟妹妹们挤出巢外,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多的食物。美洲骨顶的育雏策略,其实正减少了这一现象的发生。看似偏心,却提高了后代的存活率,使得不同时间出生的后代都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