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盘古、伏羲,本意都是……葫芦?

作者: 沙漠豪猪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0-01-15

本文探讨了葫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葫芦在农业社会中的多种用途。文章还介绍了葫芦的植物学特征、栽培历史和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一提起葫芦,估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葫芦娃。事实上,不只葫芦七兄弟,在上古传说中,华夏民族都是从葫芦中孕育出来的。中国广泛流传着洪水造人的故事,母题基本都是伏羲和女娲兄妹在仇家发动的大洪水中,依靠葫芦成为人类最后的幸存者,然后结为夫妇再利用葫芦造人。

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伏=包=匏[páo],羲=㰕[xī],是“瓢”的意思,“伏羲”在上古汉语中就是“葫芦瓢”;女娲也作“女希”,娲古音“瓜”,“女娲”可以等同于“女伏羲”,二者都是葫芦化身。而苗族等少数民族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盘瓠[hù],也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伏羲也只是一音之转,还是葫芦。

关于葫芦的这些上古传说反应了古人熟悉葫芦的事实。

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是人类最早驯化的植物之一,目前在亚洲、非洲、北美洲等地都发现了数千年前栽培葫芦的考古证据。葫芦是一年生的攀援草本植物,全身布满细毛,叶片近似心形。葫芦花是雌雄同株的单性花,雌花和雄花都是白色的,不过也不难区分:雄花中央能够看到黄色的花药,可以散播花粉;雌花的花托膨大,就是个小葫芦形。

上海的“夜开花”和日本的“夕颜”其实都是葫芦的栽培变种——瓠子(Lagenaria siceraria var. hispida),得到这俩名字是因为葫芦花是在夏季傍晚开,第二天中午就蔫了。

葫芦的品种很多,果实的大小和形状也不同,匏、瓠、瓢等在上古时期泛指葫芦的字,到了后世逐渐变成分别指代不同形状的葫芦。

《本草纲目》记载:“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瓠,瓠之一头有腹长柄者为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蒲芦。”虽然形状不同,不过各种葫芦的内部结构都是一样的。葫芦是子房下位,也就是说雌蕊的子房部位完全陷在花托内,并且和花托愈合成一体。成熟后子房壁和花托会发育成葫芦的外皮,内部絮状的胎座包裹着大量种子。古代先民把葫芦当做造人的象征,据推测就是因为葫芦的种子众多,象征多子多福。

葫芦科的大部分植物都拥有和葫芦类似的果实结构,这种果实叫做瓠果。嗯……不光科名,连果实类型也用葫芦当代表。葫芦被古人重视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它一专多能,既能吃又能用还能观赏,在农业社会中作用很大。中国古人吃葫芦的文献记载很多,《诗经》中就有“甘瓠累之”和“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的诗句;同样是《诗经》,还有“幡幡瓠叶,采之亭之”,说明古人不光吃葫芦果,还吃葫芦叶。

葫芦必须要嫩的时候才能吃,上海的家常菜“清炒夜开花”是把特别小的嫩瓠子拿来切片炒;北方常见的是葫芦条,把葫芦旋成长长的细条晒干,冬天炖肉吃特别香,这吃法历史很悠久,最晚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了;日本寿司卷里那种黄色的“干瓢”也是类似的葫芦干。

吃葫芦时要注意一件事:苦葫芦不能吃,其中的苦味成分是有毒的葫芦素,误食后轻者上吐下泻,重则有生命危险。如果没有及时吃,等葫芦完全成熟、木质化后就只能拿来做容器了。

《礼记》中说男女成婚后,要“共牢而食,合卺[ jǐn ]而酳[yìn]”,“合卺”就是把一个葫芦破开两半用线栓一起,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瓢互相敬酒,表示从今以后就一起过日子了,就算酒里有葫芦素也得俩人一起中毒(并不是)。再后来,“合卺”就成了结婚的同义词。

葫芦不光可以装酒还能装药,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壶中仙“悬壶济世”的故事广为人知,玩过《轩辕剑》系列游戏的人肯定不会忘记炼妖壶和壶中世界吧?

虽然游戏中的炼妖壶是个瓷壶模样,但实际上在古代应该是一个药葫芦。葫芦既象征多子,又与“福禄”谐音,在民间艺术中也很常见,京津一带自古就有玩赏葫芦的习惯,用来把玩的小葫芦是葫芦的另一个栽培变种 Lagenaria siceraria var. microcarpa。葫芦还能掐出或者烙出各种图案,这类玩赏葫芦统称“匏器”,是文玩领域中为数不多的既有意思又经济环保的门类。

葫芦在日本也是吉祥的象征,三个葫芦寓意多子,六个葫芦寓意祛灾。丰臣秀吉的马印“千成瓢箪[dān]”,就是插在一起的一堆葫芦,现在还能在大阪看到这个标志。

UUID: 843a78ae-c49a-4c8c-8315-f18bb9faefb4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1-15_女娲、盘古、伏羲,本意都是……葫芦?.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