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吗?

作者: AugustP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20-01-15

本文探讨了“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一俗语的科学依据,分析了历史上的灾后疫情案例,并提出了预防灾后大疫的措施。文章指出,虽然灾后确实更容易暴发疫情,但并非每次灾难后都会发生大规模传染病,强调了卫生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和社区在灾后防疫中的作用。

1931年,长江发生了洪灾,近15万人因洪水直接丧命。当人们还沉浸在失去家园和亲人的伤痛中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只是这场灾难的开始。饥饿,是洪灾后出现的第一个问题。随后,情况越来越糟,很多人开始染上疾病。在一些地区,霍乱、痢疾、疟疾等传染病的患病率甚至超过了42%。在缺医少药、饥荒横行的当时,患了这些疾病几乎等于是半只脚踏进了棺材。

人们一边忍受饥饿,一边照顾患病的家属,仿佛行走在一条毫无希望的道路上,静静等待命运的宣判。最终,这场天降之灾通过饥饿和传染病夺走了超过300万人的生命,远超过洪水本身带来的死亡。

常言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句话令人联想到的是灾难过后横尸遍野的画面。在一些影视以及文艺作品中,大灾之后的疫情泛滥更被描述为天罚。但大灾之后一定会大疫吗?答案当然是否。大灾之后有过大疫,但并不绝对。

有研究者对1992~2012年间大灾后发生的疫情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这20年来全球一共发生过19次灾后疫情暴发,其中一半以上是腹泻相关的疫情,大多是由于不清洁饮食、饮水而造成的。除了腹泻以外,通过蚊虫传播的疾病,如疟疾、登革热,也属于灾后高发传染病。

历史记录中,影响最大的灾后疫情是西班牙大流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场突然暴发的疫情几乎直接终结了战争。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暴发范围之广,令人措手不及,在1918~1919年间,造成全球1/3人口的感染,带走了数千万人的生命。其造成的巨大冲击,使得时至今日仍然有学者在对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研究。

当然,并不是每一次灾难后都会暴发大规模的传染病疫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1940~1994年间,全球一共发生过14次大型洪灾,其中只有一次洪灾伴生了疫情,也就是1980年的苏丹腹泻事件。据联合国报道,在2012年,光是中国就发生了20起自然灾害,而这些灾害全都没有伴发疫情。由此可见,俗话中所言的“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有些夸张,言过其实。但灾后大疫这样“不疫则以,一疫惊人”的战绩,确实拥有足够的资格让我们时时警惕。

为什么灾后较平常更容易暴发疫情?虽然并不绝对,但灾后较平常确实更容易暴发疫情。传染病的传播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而自然灾害和战争为这些条件的集结创造了便利。比如在一些落后、贫困地区,疫苗普及率本来就比较低,灾后由于人群的聚集,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变得更易于传播,甚至可能发生“一个得病,传染一片”的情况。

如果清洁的水源难以保证,因接触、饮用不清洁水源引起的传染病也会更容易发生。

又比如在虫媒传染病流行区域,洪水、暴雨等灾祸后产生的大量积水,会催生大量蚊虫,从而增加传染病暴发的风险。1991年,哥斯达黎加大西洋地区的地震,导致了蚊虫滋生地的环境变化,使得蚊虫大量增殖,随后就是疟疾病例的急剧上升。

一般来讲,儿童与老年人因抵抗力较弱,常常是很多疾病的易感人群。

而灾难过后,如果经历了过度惊吓、遇上了食物缺乏等,就算是年轻力壮的人,身体抵抗力也会下降。因此灾后的易感人群,规模可能较平常更为庞大。那么集齐了三要素,传染病就一定会暴发吗?可能会,但是规模却不确定。传染病大范围暴发往往还有一个推动力,就是人口流动。人口流动就像是炸药的导火索,如果患者没有大范围移动,那么传染病便会控制在较小范围内,甚至不会暴发。

而当人口流动造成感染人群与非感染人群大范围接触时,便在无形中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速度。

避免灾后大疫,有很多事情要做。事实上,在卫生系统健全的国家和地区,灾后发生大疫的情况已经十分罕见了。然而我们仍要警惕灾后疫情的发生,那么如何才能尽量避免灾后大疫呢?首先,灾后非常重要的便是:保证干净的饮用水以及充足的厕所。病从口入,未处理过的生水中有很多病原体以及污染物。处理好水源,是保障灾民人身安全的重中之重。

保证充足的厕所,则是同等重要的。粪便并不只是闻起来臭,还可能携带病菌,引起痢疾、霍乱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严重传染病。如果携带病菌的粪便被随地投放,污染水源、食物,无异于“生化武器”了。

另一项要做的事情就是居住场所的消毒杀菌以及防蚊驱虫。尤其是虫媒传染病流行地区,如果让蚊虫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到处流窜,人群感染传染病的概率将大大升高。保证充足的个人空间也是优先级任务之一。

过于拥挤的环境容易暴发传染病,所以需要有满足最低限度的个人空间。同时,充足、有序的个人空间便于卫生的保证、厕所的供应以及秩序的维持,更有利于食物、药品等资源的发放。这些任务完成后,灾后大疫的第一道防线便基本建成,是抢救性工作的结束,也是更繁复工作的开始。

根据灾害的具体类型,之后的工作重点可能会有所区别。比如地震后,更注重于地面的修复;洪涝灾害后,更需要注意与水有关的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的预防。但健康保障方面的后续工作却是大体相同,如果当地医疗基础设施不足或因灾害受到冲击,需要尽快恢复、完善,并完善传染病监测、早期预警系统,以及进行疫苗普及、健康教育等,以确保救援队伍离开后,受灾当地的医疗依然可以自己运转。

如今我们已经有了完整、规范的灾后防疫应急体系,以及世界范围的资金募集渠道,大灾之后发生大规模疫情的概率越来越低。而在这些概率降低的背后,是医务、公共卫生、消防等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公共卫生问题中,一招不慎,便可能牵连着人们的生命。大多数人一生中很难遇到的大灾大难。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句话听起来更像是说书人口中的传奇故事。然而,传染病却是一直都在的。

知道为什么大灾之后可能有大疫,如何预防传染病的暴发,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与意义的。

UUID: f79b8a17-d26d-44f3-8550-7086f56ebbb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0/2020-01-15_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吗?.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