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最古老物质:年龄比太阳大20亿岁。从1969年坠落于澳大利亚的“默奇森”陨石中,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团队发现了形成于50亿~70亿年前的星尘,这些直径仅2~30微米的颗粒,是迄今为止在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固体物质。这些星尘来自恒星死亡时释放的颗粒。研究人员发现,大量星尘的年龄集中在46亿~49亿年前。
他们推测,这是因为70亿年前存在一段恒星形成的活跃期,经过20多亿年的演化后,大量恒星走向了生命的尾声。这项研究支持了恒星形成速率存在波动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银河系及早期太阳系的演变过程。
最新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的研究设计了一种特殊的灌注系统,该系统模仿了人体最关键的生理功能,可将人体肝脏在体外存活的时间从几小时延长到了一周。此外,即使是最初不适用于移植的受损肝脏,也可能在新系统中灌注几天后恢复全部功能。这意味着,未来可用于移植的肝脏数量将极大地增加,并能够挽救更多终末期肝病和肝癌患者,将成为移植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据报道,泰国卫生部于1月13日确认,一名来自中国武汉的游客在泰国境内确诊为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也是首次在武汉之外出现这类新型病毒感染案例。据报道,这位61岁的女性游客于1月8日从武汉飞往曼谷,在泰国机场因疑似肺炎症状被送往医院。目前,这位患者正在暖武里府的医院接受治疗,病情稳定,预计将于数日后出院。同行的16名接触密切的乘客也接受了检测,未发现相关症状。
在一项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的研究中,科学家设计出了由活细胞组成的微型机器人“xenobots”。研究团队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数百个细胞重组成不同形态的运动情况,并筛选出能让细胞完成指定任务的特殊模型。随后,他们用非洲爪蟾的细胞测试该模型,发现重组后的细胞能够按照有序的运动模式协同工作,组成的xenobots能够自发地连续移动数天。这项设计为可降解的智能体内送药系统提供了新思路。
在最新发表于《自然-免疫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重要的杀伤性免疫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产生的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能对抗外源感染,但对正常组织和多血管的器官具有破坏性。而昼夜节律的调控因子能对该免疫机制进行调节,使构成NETs的蛋白颗粒逐渐丧失毒性,避免在清除病灶后对机体的正常组织造成损伤。
淮阳平粮台考古队领队、北京大学副教授秦岭表示,他们在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发现了距今4200年的车辙痕迹,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车辙痕迹。考古人员在遗址南城门附近发现了早期道路路面。路面之上,多处车辙痕迹宽0.1至0.15米,最深处0.12米,最明显的一条长达3.3米。其中,一段车辙双条并进,间距0.8米,被专家们初步判断为“双轮车”车辙印迹。这项研究将车在中国的起源提前了至少500年。
近日,由华盛顿大学、NASA等机构联合打造的超铁银河元素记录仪(SuperTIGER)完成了首圈环南极探测。SuperTIGER以高空气球为工作平台,利用平流层的循环气流,在近4万米的高空环绕南极大陆飞行,收集宇宙线中稀有重金属元素的数据。
此次飞行是研究团队经过十余次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发射,自2019年12月15日发射升空后,SuperTIGER用15天完成了绕南极洲的首圈飞行,目前正在展开第二圈飞行。其收集的数据有助于研究宇宙线来源等重要天文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