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青凤蝶(Graphium sarpedon)绝对是识别度最高又最常见的蝴蝶之一。它黑色的翅膀上排列着一列水蓝色带状斑纹,贯穿前后翅,后翅边缘有水蓝色月牙形斑纹,后翅腹面还有一些红纹。跟许多凤蝶不同,青凤蝶的后翅上没有尾突,也就是挂在蝴蝶翅膀后面的飘带一样的东西。青凤蝶翅膀上蓝色的斑纹排成长列。
青凤蝶最醒目的特征,就是那些蓝色的斑块,所以它们的别名青带凤蝶、青条凤蝶,都和青有关,从英文名Common Bluebottle(普通蓝瓶), Blue Triangle(蓝三角)也能看出这一点。
青凤蝶分布范围很广,在中国,青凤蝶的分布南至广东,北到陕西,西至西藏,东到浙江,在长江以南的地区更常见。除中国,它们还分布于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等气候温暖的国家。
不同产地的青凤蝶斑纹会有微小的差异。比较容易跟青凤蝶搞混的物种,有与它同属的木兰青凤蝶(G. doson),实际上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出两者的差异的。木兰青凤蝶的青色斑纹更浅一些,而且青斑是碎片状排列的,不像青凤蝶那样规则地排成一列。
跟其他蝴蝶一样,青凤蝶的幼虫是寡食性昆虫,只吃某一类或某几类植物。它们最喜欢吃樟科植物,所以它们又名樟青凤蝶。在不同地区,它们的寄主植物不同,但都是樟科。
比如说在长江流域,青凤蝶幼虫的主要吃香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的叶子。在岭南地区,它们主要吃樟科的阴香(C. burmanni)、潺[chán]槁[gǎo](Litsea glutinosa)。在东南亚和澳洲,它们主要取食肉桂(C.cassia)。所以,有樟科植物的地方,通常都有它们的身影。
除了在樟科植物附近出没,青凤蝶还喜欢访花吸花蜜,也就是真正的“蝶恋花”。除了恋花以外,雄蝶还常常聚在溪边或者湿地上面吸水,其实它们需要的不是水,而是湿地上的钠和其他矿物质营养,这些营养成分可以提高它们的生殖力,为繁衍后代做好充足的准备。
青凤蝶的生命史雌雄青凤蝶交配后,雌蝶会把卵产在樟科植物的叶子上。它们的卵是乳黄色、球形的,散生在各个叶片上,不像有些蝴蝶的卵是聚在一起的。
刚孵化出来的毛毛虫其貌不扬,身体呈青黑色,浑身布满棘刺,看着像一团长了刺的鸟粪,不像蝴蝶的毛毛虫,倒像是刺蛾(Limacodidae)的幼虫——洋辣子。一龄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以后,就会吃掉卵壳作为虫生第一顿大餐,一点都不浪费,之后它们就开始吃樟科的树叶了。蜕了一次皮的二龄幼虫还是青黑色的,但身体上的棘刺脱掉了。再蜕一次皮以后,幼虫就变成了青绿色,然后再蜕两次皮变为五龄幼虫。
这个阶段变得更绿了,头顶有一条白线。之后它们会不吃不喝,准备化蛹。青凤蝶的蛹也是青绿色的,蛹经过十来天羽化为成虫,开始新的生活。如果是冬天化蛹的青凤蝶,它们的蛹会经过几个月,到第二年的春天才羽化。青凤蝶用蛹的形态越冬,生存几率更高一些,也更容易在春季找到伴侣。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不同的动物眼中,“多彩”各有不同。蝴蝶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
人与其他灵长目动物通常是三色视觉,感受色彩的是3种视锥细胞,能分辨的可见光波长一般为380~780纳米,对红绿蓝色最敏感,只有极少数个体拥有四色视觉。而大多数鸟类都是四色视觉系统,有4种视锥细胞,能辨别出更丰富的色彩和光线。鱼类也是如此,它们能识别人类识别不出的紫外光。大多数昆虫也是四色视觉。
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不同种类的蝴蝶视觉系统的光感受器种类也不同,比如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就有6种光感受器,它们能看到波长小于300纳米的紫外线,这对它们发现蜜源植物和幼虫的食物都有帮助。
最令人惊奇的就是青凤蝶,它们竟然有多达15种不同类型的感受器,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了《生态与进化前沿》(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上。
蝴蝶为什么会演化出识别这么多种颜色的能力(肯定不是为了认口红)?具体的机制和原因我们还不清楚,可以肯定的是,它们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青凤蝶这种飞行迅速、反应敏捷的蝴蝶来说,识别颜色也许是它们生活所需的重要技能。它们带着蓝斑的翅膀,有助于同类进行视觉上的交流。通过分辨不同“色号”的蓝色,感受差异,它能够认出“惊鸿一瞥”飞过的青凤蝶,到底是自己的竞争对手,还是潜在的伴侣。但并不是说,动物能认识的颜色更多,就更优秀,更高级,不同的色觉,都是不同生物为了适应各自生存环境演化出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