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杀背后:异化的师生关系

作者: 王之康 袁一雪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20-01-08

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意外死亡事件引发对师生关系的广泛关注。文章分析了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包括沟通不畅、私利驱使以及学术生态问题,指出师生关系已异化为雇佣关系。同时,文章提到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呼吁改善师生关系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1月5日,南京邮电大学关于研究生意外死亡的通报迅速引发舆论关注。通报称,2019年12月26日晨,该校发现材料学院2017级一硕士研究生意外死亡。针对调查过程中反映出的该研究生导师张某的相关问题,该校依据相关规定,已于1月1日取消张某研究生导师资格。

在国内青年学生群体比较集中的社交平台“知乎”上,有的人站在研究生的角度,为死者鸣不平。比如一位匿名用户就这样写道:“室友亲眼看见死亡学生的妈妈在学校里撕心裂肺地哭……养了二十几年的儿子,快过年了一下子没了,有多痛啊!”也有人对层出不穷的研究生自杀事件后,相关学校“事后诸葛亮”的处理方式表示不满。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些老师和学生由于沟通不畅而导致关系紧张,这属于沟通技巧方面的问题;其次,一些老师和学生故意不好好沟通交流,他们可能会因为各自的私利去利用对方和控制对方,其结果自然导致关系紧张。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张端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也发表了类似观点:出现这一状况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法律框架下的师生关系、导学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异化为雇佣关系、人伦关系。“的确有部分教育观念比较陈旧的导师,依然将导学关系看做传统的类似于血缘、亲属性质的人伦关系。他们认为研究生作为学生,在尊敬导师之外,理应为其提供各种生活上的服务。

”张端鸿说,这实际上是违背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

除了师生关系异化,张端鸿认为,一些高校在导师的工作条件、支持性服务等方面所做的保障非常有限,部分高校还向导师收取额度不低的研究生培养费,也导致导师压力过大,并将压力传导给学生。比如,从基本待遇保障看,除了少数“帽子”人才,很多研究生导师的薪酬待遇并不理想,他们需要在高校提供的薪酬待遇之外,通过创收保障相对体面的生活。

我国曾多次出台相关文件,约束导师行为,比如《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旨在约束导师行为、缓解师生关系。很多省份和高校也都因地制宜,陆续出台了系列文件来落实相关文件精神。但是,这些文件总体上仍然属于软约束。张端鸿直言,事情发生了,各种惩罚措施才陆续跟上来。

事实上,当下整个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14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报告就曾指出,生物科学研究生中有43%~46%的人感到抑郁;2015年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份报告则指出,大多数博士生称承受了“高于平均水平”或“巨大”的压力,并将学校与教育相关事情列为压力的最重要来源。2018年,一份发表在《自然》上的调查报告表明,研究生患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高6倍。

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常、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维护研究生心理健康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遗憾的是,因为异化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悲剧还在一出出上演。逝者已矣,希望他们的离去能引发整个社会对师生关系的关注与思考,让正常的师生关系成为常态。

UUID: ddeea27e-232c-43a5-a637-0c3738dc896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9-2020/中国科学报_2020-01-08_研究生自杀背后:异化的师生关系.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