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了搞明白人类随着音乐运动的演化基础,日本京都大学的服部裕子(Yuko Hattori)等科学家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同为灵长类动物的黑猩猩听到音乐时,做出了和人类相似的行为。他们观察了七只黑猩猩,其中三只为雄性,四只为雌性;使用的“音乐”是由钢琴的 C1、C2和 C3 三个音组成的两小节节奏洗脑循环,还分别尝试了 75、83、94、150、167、188 bpm 六种不同速度。
在房间里播放音乐后,所有黑猩猩都做出了有节律的、平时几乎不会做出的“舞蹈”动作。它们并不会在做出动作之后得到奖赏,因而科学家断定是音乐引发了这些动作,并总结出六种不同的“舞姿”:双脚站立摇摆,四脚站立摇摆,悬挂摇摆,拍手,敲击,跺脚。听到这样动次打次的音乐,你是不是按耐不住躁动的身体,想当街来一段广场舞?人们很早就发现,音乐具有独特的感发力,能诱使身体不由自主地跟着节拍摇摆。
这种身体的“律动”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在热闹的电音现场,你可能毫不犹豫地和数千人一起 freestyle 蹦迪;但如果在安静的图书馆,身旁坐了一个戴着耳机,一边疯狂抖腿一边嘴里不住哼哼的家伙,你可能又并不希望人类有这个天赋。实验中,每只黑猩猩的动作相对固定,只会跳六种动作中的一种或几种,就像有着各自编排的一套“舞步”。
当对比不同性别黑猩猩对音乐的反应程度时,研究者发现,雄性的“舞蹈”时间显著多于雌性。最“皮”的男生 Akira 在音乐播放的大约 50% 时间里都在“蹦迪”,全身摇摆,咣咣砸墙;而最安静的小姑娘 Chloe 只蹦了不到 2% 的时间,且只有一种“舞姿”——以几乎不可见的幅度在跺脚。有时,黑猩猩还会在舞动的同时发出叫声。由于黑猩猩不擅于控制声带,所以它们的叫声并没有什么节奏和韵律。
不过,雄性黑猩猩再次以近十倍的叫声数量赢过了雌性。随后,科学家们请出了最“秀”的 Arika 同学,观察他对不同速度音乐的反应。通过追踪 Akira 鼻子的位置,研究者发现,随着音乐节拍加快,Akira 的前后摇摆频率明显加快,左右摇摆则没有太大区别。
科学家们又尝试把无固定节奏的音乐播放给 Akira,发现不论音乐是有节奏还是无节奏,Akira 都表现出了相似的“舞蹈”动作,而且明显有朝声源靠近的倾向。当然,动物有节律的反复摇摆也可能是压力导致的“刻板行为”。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声明:所有黑猩猩被饲养在福利良好的环境中,并且是主动走入实验房间的,Akira 甚至还主动靠近声源,因此实验内容应当不至于使它们感到压力。
但是,随音乐节拍舞动身体的行为,又确实符合刻板行为的定义——重复、无意义、无目的的运动,这背后的机理究竟和刻板行为有什么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目前只发现人类和黑猩猩具有这种随音乐起舞的特殊天赋。或许,早在六百万年前,人类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的大脑发生了一些渐进的演化,使得听觉和运动中枢神秘地关联在了一起,从而拥有了舞蹈的生物学基础。
不过,人类在这条演化之路上走得更远,将舞蹈发展成了一门艺术,靠它讲述故事,分享情感。